马益玲老师讲故事34《千秋同心  母子志同道合》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服。范滂少时有志报国,很想澄清天下,虽然他有这样的志节,在当时也算...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服。范滂少时有志报国,很想澄清天下,虽然他有这样的志节,在当时也算是一个有名望的人,可是那时的东汉已经很乱,他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还被诬告而死。他自己虽然走了,而他的精神却留在了他的家族,后来他们家有了范仲淹这样贤良的子孙。

他起初做了一个治理强盗的官。那个时期的东汉是宦官专权,朝政很乱,太监每次都用党派的名目来陷害正直的人。桓帝时,范滂受了这些宗派、党派的牵累,被捉到监狱,后来又被放出来了。到灵帝时,朝廷又要重办各个党派、宗党的人。汝南县有一个督邮官叫吴导,他最可贵的就是觉得范滂是好人,不忍心去捕抓他,就抱着皇帝的诏书在驿站里放声大哭。因为范滂是名人,就有人跑去报告范滂,范滂于是自己投到县里去了。正常情况是县里把他投到大牢,再送给皇帝。县长郭揖非常同情他,也不肯抓,说:“我知道你少有志节,要澄清天下。我情愿跟你一块逃命去,这个官我不做了。”古代真有这样的朋友,这是德行的感召。范滂就说:“你怎么可以这样不明智?你走了还会有人来做县令。你是一个清官,县里的这些人民还能够过上安定的日子。你走了,全县的百姓该怎么办?并且你也是父母所生,也有家亲眷属,我有这样的遭遇已经很不幸了,你怎么能够跟我一起跑?再说你跑了,是对皇上的不忠,我们读书人怎么可以这样?不仅你不能跟我走,我也不走。”当时郭揖非常赞叹,流着眼泪大哭。范滂说:“我唯有一点放不下是我年老的母亲。因为她已经老了,我这个做儿子的可怎么办?”范母听说后,主动赶到县里和儿子诀别。她说:“你现在正要和那些忠臣、古圣先贤一样,获得他们那样的美好的名声,你死了又有什么遗憾的?你又想有好名声又想长寿,好事哪能都留给你?”母亲的意思,你都要有好名节了,死算什么?范滂跪着听完母亲的教诲,然后拜了几拜,母亲就辞别而去。这个德育故事叫做“滂母无憾”。



所以,我们感恩范仲淹的母亲,感恩范滂的母亲。范滂是范仲淹一千多年前的祖先。假如没有这些母亲从八九岁就给他勉励,立这样伟大的志向,哪里有被人瞩目的范滂?假如范滂的母亲说:“儿子,我好不容易把你养这么大,你怎么能够屈死?不行,为娘跟你一起去鸣冤吧。”那就没有范滂了。

“千秋尚有同心”,“尚”,尚且。“同心”,就是志同道合,引申为仰慕志向。就是在若干年之后,还激励着我们,仰慕并且效法,这是“千秋同心”的一种志同道合。这些人因为从小就有大志,少年时即在母亲的教导下立了为国为民的志愿,范滂被误杀了都毫无怨言,所以他们都是以圣贤为自己的老师,更有贤德的母亲教养,而自己最终也成就了圣贤的功业。该来的一定是合理的,她们都是默默地承受。


    关注 道德隆弘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