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长田野工作体会系列美文之二:从闵庄到曼布鲁伊

 

闵庄是中国河南省禹州市鸠山镇北部箕山腹地的一个山村,曼布鲁伊是肯尼亚滨海省马林迪市北郊印度洋西海岸的一个渔村...



闵庄是中国河南省禹州市鸠山镇北部箕山腹地的一个山村,曼布鲁伊是肯尼亚滨海省马林迪市北郊印度洋西海岸的一个渔村,两者相距可谓十万八千里。因北京大学在这两个村庄都有考古发掘项目,2012年7月我忙碌完闵庄钧窑的田野发掘后,又不远万里来到曼布鲁伊参加“中非合作实施拉姆群岛考古项目”陆上考古及外销瓷调研。

我于2012年7月12日从北京出发,7月13日抵肯尼亚蒙巴萨市,7月14日到肯方合作单位——滨海省考古部接洽,7月15日就马不停蹄地赶到曼布鲁伊村。上午先看房子,找住处。下午到村里选发掘点,开村民动员会,动员会在曼布鲁伊村学校的一间教室进行。项目领队秦大树教授、滨海考古部负责人JAMBO和业务骨干CAESER、管辖曼布鲁伊的区长在前排就座,肯尼亚国立博物馆馆长助理、滨海省考古博物馆的主管领导ATHMAN在讲台上主持会议。参加动员会的有穆斯林长老和村民近百人,这阵势竟和2011年9月我们在闵庄钧窑考古的动员会差不多。当时秦大树教授因身体不适未能参加,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赵文军为队长的北京大学和河南省联合考古队全体成员,鸠山镇政府领导、闵庄村组干部和涉及群众都到场了。在中国或外国的基层开展考古发掘,看来都是村里的大事情。

曼布鲁伊村的考古动员会开始了。肯尼亚官方语言英语、土著语言斯瓦西里语并用,让人想起在闵庄时普通话、地方口音混杂的情景。程序也和闵庄考古动员一样,先是各方负责人讲话,最后是村民提要求,双方讨论争议。争执的焦点竟也和闵庄考古的问题一样:一是发掘用地补偿,二是招工条件,三是用工工资。动员会从当地时间下午3点进行到6点多。散会后,秦大树教授为诸多杂事又和村里人商量。我们离开曼布鲁伊村时,已是当地天黑时间7点半。

7月18日,中方考古队员一到齐就开始布方。位于曼布鲁伊村QUBBA清真寺的E区还算顺利,位于村中一段最古老石头墙附近D区的基点刚定下来,几位村民就出来提条件,布方线拉了一半就不得不停下来。传为码头市场所在地的F区,一开始就有位不友好的妇女出来阻挠,没能布上方。7月19日,E区顺利开始发掘。F区的问题因为阻扰的妇女没有出现,很快布方发掘。D区的问题好像越来越复杂,肯尼亚国立博物馆馆长助理ATHMAN、滨海考古部负责人JAMBO亲临现场,也没大进展。闵庄发掘一开始也是“大胡子吹响器——乱鼓毛”,先是村民以玉米没收割为由不让布方,再是用工嫌工资低闹罢工,接着村民提出占地伐树等赔偿标准要提高、必须付现款的要求。让我这个做过多年公务员、自认为基层经验丰富的执行领队忙活了好多天,才逐渐展开发掘工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派来参加发掘的两位技师事先就说:中国的考古工地都是这样,从头到尾问题不断;今天解决了老问题,明天还会有新问题。回想起闵庄考古的情况,曼布鲁伊考古也是如此。

现在看来,非但肯尼亚,甚至全世界的考古工地可能都是从头到尾麻烦不断。中国的《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发多年来,对考古发掘只有几项原则性的条款。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也多是对考古发掘的业务要求。如果全中国的考古工地从头到尾都是纠纷不断,为什么不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法》或《考古工作条例》,对考古发掘用地、用工、赔偿、出土文物和遗迹保护、回填等问题形成法律条文。让作为考古领队的教授、研究员在考古工作期间少些时间去处理村里那些鸡毛蒜皮的杂事,多些精力去做好田野发掘工作。

肯尼亚的跨国考古只能入乡随俗,总算圆满地画上了句号。希望我们的国家能把考古的相关问题解决好,否则肯定会影响参加田野发掘实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对田野工作的热爱和对考古事业的信心,他们是未来中国考古学和考古事业的顶梁柱!

附记:本文初稿于2012年7月,2016年2月稍作修改。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4届博士,引用及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微信公众号“考古河山”。
河南禹州闵庄钧窑联合考古队合影(右一为作者),2011年9月22日摄



中肯联合考古队曼布鲁伊E区布方工作照,2012年7月19日摄



编辑:齐晓晓


    关注 考古河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