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市立大学巴鲁克学院Douglas P. Lackey教授讲座成功举办

 

2016年6月8日,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学院DouglasP.Lackey教授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三教246教...





2016年6月8日,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学院DouglasP. Lackey教授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三教246教室以“WillFuture Technology Provide Human Immortality?”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徐召清老师主持。哲学系部分师生和其他学院的一些同学聆听了讲座,并与Lackey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有益的交流。

Lackey教授197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并且是多所中国大学的客座教授。Lackey教授目前为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学院哲学系主任,《哲学论题》主编。他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其中许多主题都集中于技术发展与人类价值的关系。其代表性著作有:《道德原则与核武器》(Moral Principles andNuclear Weapons, Rowman andLittlefield, 1984);《战争与和平的伦理学》(TheEthics of War and Peace,Prentice-Hall, 1989);《上帝,不朽与伦理:简明哲学导论》(God,Immortality, Ethics: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Wadsworth,1989);《伦理学与战略防御》(Ethicand Strategic Defense,Wadsworth, 1990);《乔托的镜子》(Giotto'sMirror, Studi Danteschi,2002)。Lackey教授也是活跃的剧作家,其创作的戏剧《东耶路撒冷的祷告》(Kaddishin East Jerusalem)2003年3月曾在纽约百老汇剧院上演。

许多宗教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承诺人类的永生,在中西历史上,也有不少追求人类永生的著名典故。事实上,当前已经有一些工程学家,比如谷歌的Ray Kurzweil已经试图在技术上朝着人类永生的目标迈进。在讲座中,Lackey教授却试图从科技和哲学两个层面论证了人类永生的不可能性。在Lackey教授看来,人类永生就像是“圆的方”,包含着一种内在矛盾。从技术层面看,如果要实现人类的永生,需要克服一系列的难题。首先是衰老,衰老并不是必然的生命现象,Lackey教授以一种鱼为例,说明许多生物体并不会经历衰老的过程。其次是疾病,即便克服了衰老的问题,仍然可能因为疾病而死亡。再次是他杀和自杀,即便在技术上克服了衰老和疾病,仍然存在他杀和自杀的可能,因此不仅需要强力有的安全保障,而且需要在技术上避免某些人的消极厌世。最后,即便所有这些问题都能被解决,整个宇宙的时间尺度是有限的,永生意味着需要面对宇宙的终结,设法逃出这个宇宙。但目前的宇宙模型(黑洞理论或多重宇宙论)中,并不蕴涵人类在逃离宇宙还保持存活的可能性。从哲学层面看,永生涉及到人格同一性的问题。尤其是如果未来的科技会通过换身体的方式来克服衰老和疾病,那么,如何确定换身体前后还是同一个人,在哲学上就是困难的。Lackey教授结合道德责任的伦理学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人格同一性理论。在他的理论中,人格的同一性往往并不是通过DNA而是通过记忆(这里Lackey教授指的是一种内在体验,而非信息储存)来界定的,但人的记忆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在千万年之后和千万年之前的现在,拥有同样DNA的两个生物体,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记忆(内在体验),因此他们就不是同样的个体。因此,即便未来的技术能够让身体保持永生,也不能让内在的体验长久保持。在Lackey教授看来,即便所有的技术问题都能够被解决,人格同一性的问题仍然不能被解决。因此,就存在那些延长人类生命的研究者,如谷歌的Ray Kurzweil等人没有预料到的障碍。



公成天下|管法自然

微信ID:scu-ggglxy

长按二维码关注川大公管院


    关注 川大公管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