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二十多岁的朋友们

 

思考不能带来成长,思考本身就是成长...





我常常在想,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认真的看待对人生的思考,又是什么时候失去了对人生的思考?

今天早上从6点开始出发,下午3点才到北京丰台的产业园,想了想接下来5天的行程,北海—北京—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南宁。感觉对所有的交通工具都绝望了。

马不停蹄的旅程马不停蹄,都说旅途容易引发思考,所以我跟阿牛说我准备把最近的一些思考写成文字发出来。但是阿牛说再也不相信我了,他说从去年约稿约到现在我连一个字都没写过。当然我无言以对,因为我过去这段时间确实是没什么写作的时间和思想空间。然而今天我决定要开始走出第一步,关于要写东西我也想了很久,其实写作本身就是最好的思考方式。

从我自己来说,思考是从记事就开始,也许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过一些虚无缥缈的想法,我曾经因为数星星的故事而真的数了很多晚上的星星,也就是那些夜晚,我发现了在空旷的阳台看天空的玄妙,变幻莫测的排列组合,怎么都看不穿的黑夜和星空,尤其是秋风萧瑟的时候,村头的老树枝被风吹起咿咿吖吖的声音,配合着猫头鹰的鸣叫,大概就是那个时候,我心中的某种意识被唤醒了,渐渐的开始去思考一些与年龄和环境格格不入的问题。

那我们又是什么时候失去了对人生的思考?

我的答案是高中毕业以后到大学毕业前。那是一个自我认为年轻得可以拥有全世界的年龄,没有了学习的压力和负担,从封闭落寞的高中来到了激情四射的大学,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全是美好的人和事。我们以为自己真的足够有能力与世界周旋,我们任性、胡作非为;我们骄傲,浪费时光。

我想,大部分人就是那时失去对人生的把控的吧。

我们在那个灯红酒绿、身体和爱情把自己灵魂冲洗一次又一次的年龄里,提前把生命透支、把时光透支,把未来透支,多年以后回看20岁的自己,不小心的爱情事故、失败的学业、迷茫的未来,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这一切都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输赢。

附上两首应景的诗:

《波兰来客》-北岛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秋》-海子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理论:人的灵魂和思维是生来之前就已经是注定好的,人生就是发现、寻找和唤醒的过程。就像打游戏通关,在不同的年纪遇见不同的经历,获得不同的感悟。有些关卡你永远也到不了,有些人永远在某些地方徘徊,所以人生总是有缺憾,有些人想通了,生命就通透。有些人陷进去了,就有很多想不开的事情发生。而那些通到最后的,大多是偏执的哲学家。

关于青春对人生思考这个问题,古今中外都已经有很多论述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近看到的TED 有一个主题《20岁,光阴不再来》。里面提到几个观点,是我特别喜欢的。

西方的普遍的观点说“30岁是一个新的20岁”,很多人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记得高中时候流传的一句哈佛校训: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是最早的时候!任何事情只要你想做都不会太晚。而如果,纯粹对比20岁和30岁不同年龄维度的价值对比,30岁绝对不等于20岁。

20岁是30岁人生的预演,一次无意识挥霍的20岁将决定30岁的狼狈人生。虽然说真正决定人生输赢的时间在30-35岁左右,而20岁的时候,却是我们人生最后一次脑力发育高峰,20岁之后大脑停止发育,所以,20岁对世界的理解、对性格的塑造、对未来的认知比任何时期都重要。

在西方,20岁的人有个代号,叫“夹在中间者”和“成年孩子”,20岁的人其实面临着自己不知道的危险游戏:抢椅子,在每个挥霍的20岁,人们不知道30岁后婚姻、家庭、孩子、事业、父母等不同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专家眼里:

“20多岁的时候谈恋爱就像玩抢椅子。每个人都东奔西跑的玩乐,但是在30岁左右时音乐停止了,每个人都开始坐下。我不想只有我站着,所以有时候我会想我嫁给我的丈夫,毕竟是因为他是我30岁时离我最近的椅子。”

在这场游戏里,毫无准备的20岁将面临被迫选择的人生,最后不得不开始一个事业,选一个城市,决定一段婚姻,再在很短时间内拥有一到两个孩子,而这些事是互不相容的,没有准备好的20岁,根本没有能力去招架30岁的挑战。

所以,很多时我们抱怨伴侣不行、抱怨生活不公,其实是我们没有做好准备,20岁的无知造成30岁的无助。

那我们要如何过好20岁的黄金时期?

在TED TALK里,专家提出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

忘掉身份认同危机,去获得身份资本

在20岁的时候,我们或许什么都不是,我们之所以挥霍青春,正是因为我们一无所有,对以后的世界一无所知,所以我们以为世界都是我们的。在这样似是而非的时间段,我们应该去做一些增加自身价值的事,开始有意识地投资自己,想想你要成为怎样的人。如果你还不确定自己未来做什么工作,那就投资自己,让自己身份变得有价值。

第二个观点:

告别无谓的探索,即刻行动

说的是:20岁的时候开始为进入职场做准备,提前实习,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不知自己想做什么,也要进入社会角色的工作,不要去盲目等待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想做什么。这样的等待自己喜欢一件工作,是拖延,而不是探索。没有人愿意工作,所以那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直不去工作,一直等待自己有喜欢的事物的人,其实都是鸵鸟一样的懒惰和自以为是的苟且而已,缺乏直接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能力!

他们有太多的理由和借口,太少的立刻行动。

第三个观点

不要坐井观天,扩大圈子

里面说了一个特别具象的例子:好朋友是开车送你去机场的人,如果20岁的时候只是和想法相同的同龄人交流,限制了他们的交际圈,而对20岁人而言,真正对未来有意义的观点,影响他们所知、所想、所感的东西,新的资本和新的恋爱对象,基本都来自圈子外的。

所以,在20岁的时候,你或许根本无法拓展自己的圈子,所以你必须刻苦地通过各种渠道上的招聘信息,以碰壁的行为,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尝试,最后选择认同你并符合你未来人生规划的平台,而20岁时这些提前预演的准备,都会成为你应对30岁职业挑战时的底牌与力气。

抓住20岁的你

视频的最后,有一个很诗意的比喻。

当朋友把我们送到机场,20多岁的人生就像一架刚从洛杉矶国际机场起飞的航班,向西飞去,刚起飞时,航道上一个小小的改变导致目的地的不同,一纬度的偏差有如阿拉斯加和斐济之间的差别。

关于人生的思考,我的理念是:很多事情不一定非要去经历,但是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借鉴,大概这就是历史和人物传记最大的意义。

最近看到的最有收获的是前两天雾满拦江写的关于黑马会副会长杨守彬先生的文章,说是杨先生在花椒开直播,本来只想破一下花椒的百万纪录,没想到最后在线人数超过了520万,直接把花椒挤趴下了。后面讲到杨先生在13年春节闭关,苦思出杨十条,出关后开始风生水起,时至今日。

杨十条简述如下:

第一,慎始慎终,不轻易开始,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比知道能做什么更重要,无为而无不为。

第二,只与高手过招。跟谁在一起玩很重要,土豆拉一车不如夜明珠一颗。

第三,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企业来经营,才会经营的特别好,要经营自己的投入、产出、信誉、品牌。

第四,立断立行,日拱一卒。做自己说的,说自己做的。日日行方行千万里,常常做可做万千事,每天学习一点,进步一点,最后你会发现,你离昨天的你已经很远了。

第五,积累当下,蓄势未来,把自己当成最核心的产品经营。

第六,瞎子背瘸子。与特质差异互补的人合作或合伙,每个人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相互拥抱才能一起飞翔,最伟大的合作是弱弱而非强强联合。

第七,得之不乐,失之不忧。往高处走的都是人,而我们别拿自己当人,应该像水一样往低处流,高者处下,柔弱胜刚强,训练自己的水性人格。

第八,边奋斗,边享受。随时拿起,随时放下,懂得犒赏自己。但凡需要咬牙苦逼坚持的事,都不太会成功,真正引领你成功的一定是你很享受,很有兴趣的事儿。

第九,有些事儿是确定的,慢慢积累而成。有些事儿是不确定的,有个爆发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十,去除自己人性的恶,人生如莲,沉潜内修,德到,得道,自然就得了。

最后老雾说:

真正能够让你成就人生的事业,一定具备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是你的力所能及,干起来不太费力那种。

第二是你的兴趣点,一干起来就忘乎所以,嗨到不要不要的那种。

第三是不是你的幸福所向,你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是否怀有初恋般的热情,宗教般的信仰。

热爱和坚持确实是成就事业最必不可少的品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心去做,难事自然也就不难了。所以我开始了对文字和思考的坚持,我的朋友阿牛经常在他的文章结尾说:一个字都懒得坚持的人,没资格谈梦想。我以前还觉得有点偏激,现在想来,这大概是最中肯的建议了!

关于对20岁,因为我也在这个年纪之间,也是这几年创业的经历,重新唤醒了我对人生的思考,或许在其他方面没什么发言权,但是在20岁这个阶段对于生活实践的经历和体验上,还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

中国的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我开始正视自己的思考后,很多问题总能在书里找到答案,这也是我对历史哲学兴趣的起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的增加,对传统愈加敬畏,愈发觉得自己无知。

最后引用冯友兰先生的话:中国的哲学之所以不是完整的体系和职业,是因为哲学在古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和思考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关注 我就是大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