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丨嘉兴莲泗荡网船会

 

运河民俗文化在这里流淌...



温柔的雨浸润了溪田,四月的风吹皱湖荡的涟纹,平日里,这片水网密布的地方只载着宁静,而每逢清明、中秋,数以万计的江浙渔船咸集荡中,演曲献牲,游人如织,却是一番别样的热闹景象。


民谚有道:“莲泗荡边徐长湾,雨大三天即成灾,税赋苛捐高利贷,十室九空讨饭来。”莲泗荡位于嘉兴王江泾镇,由于此处地势低洼多涝,稻作产量不高,于是这一带各行各业的人们便运用庙会的方式以求得风调雨顺。自宋代起,由于长江两岸及湖滨地带的禾本植物减少,蝗灾推延至长江一带,正如《嘉善县志》记载的一样:“秽虫蔽天,自北徂南,其声如雷”,连年蝗灾闹得人心惶惶。后来,有一位刘猛将军,《嘉兴府志》记载他“神姓刘名承忠,元时官指挥。能驱蝗,元亡时自沉于河,世称刘猛将军。”由于刘猛将军驱蝗有功,人们在当地建立了刘猛将军庙,从明代开始,每年清明、中秋,沪宁杭一带的渔农工商各界人士依靠江南便利的水利交通,从四周各地不约而同地汇集到莲泗荡纪念灭蝗英雄刘猛将军,并祈愿五谷丰登、农渔丰收。



1886年《点石斋画报》上所载的《网船会》极为细腻地刻画了这一民俗风貌:“嘉兴北乡莲泗荡普佑上天王刘猛将庙为网船帮香火主,亦犹泛海者之崇奉天后也。泛家泛宅之流,平日烧香许愿,来往如梭,以故该庙香烟独盛。八月十三日为刘王诞期,远近赴会者,扁舟巨舰不下四五千艘,自王江泾长虹桥至庙前十余里内排泊如鳞。是日,奉神登舟,挨荡巡行,午后回宫,俗名为网船会云。”这锣鼓喧天,欢聚祈福的盛会有如此气势,着实让人欲往而观之。



庙会时,民间文艺活动花样繁多,或是蔚为壮观的水上踏白船比赛,或是浩浩荡荡的香会表演,或者只是安安静静地顶礼进香,许下质朴而真挚的心愿。最值得一提的是网船会的“猛将出会”。每年每逢刘王庙开光,百姓都要请出灭蝗将军刘猛塑像,伴随着浩浩荡荡的吹打、扎肉提香、高跷、腰鼓等出会队伍,由庙向西北行程十五公里,宿夜后又浩浩荡荡返回刘王庙,若是遇上雨天,就改成船巡游,有72条船护送。猛将的仪仗由杏黄大旗作为一个引导的标志,由民众用轿子抬着猛将像巡村一周,接着是各方百姓组成的社团,边巡游边表演。出会的队伍前有行牌十副,中间是高跷、花灯等民间舞蹈。最后是男女香客队伍和“臂香臂锣”等表演人员,男队披着青绿衣,黄带束腰,女队佩戴着鲜花,红衣绿带束腰,持胡琴、琵琶、锣、鼓等各种乐器演奏。

人们对于阵势的讲求,对于衣着的考究,活动设计的繁复,足可见人们对于这场欢聚盛宴的重视,对于刘猛将军的虔诚崇拜。而在这之中,最根本的是人们对于丰收的祈愿。在这片土地上,从来都是脚踏实地的人们在辛勤耕耘,忙碌却又从容,他们的祈愿十分简单,却是最为质朴和纯粹的,饱含了美好的精神寄托。
岁岁年年,这一习俗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得到发展,直至今天,对于某些江浙渔民来说,网船会还是一个“比过年更重要的日子”。在这片辽阔的水乡土地上,嘉兴人以他们朴素而独特的方式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深刻演绎,用虔诚的心去敬畏大自然,用满是热情的歌舞赞颂养育自己的水乡大地。

若你是嘉兴人,你一定会懂得锣鼓喧天、香烟缭绕里的那份真诚;若你为异乡客,你也一定能记得这里有笑语盈盈的船只,有对土地、湖荡最深刻的热爱。


    关注 半笺幽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