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零基础小子的小学生活系列(二)

 

家有年龄11岁的小子一枚,就读上海某小学。小子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五年就好像一瞬,点点滴滴浮现脑海,各种滋味涌上心头。作为家长,以每一年作为一个时间段,回味一下其小学生活(绝对零基础起点),和各位朋友分享。...





家有年龄11岁的小子一枚,就读上海某小学。小子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五年就好像一瞬,点点滴滴浮现脑海,各种滋味涌上心头。作为家长,以每一年作为一个时间段,回味一下其小学生活(绝对零基础起点),和各位朋友分享,我想说的是,绝对零基础不是洪水猛兽,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孩子身心健康,相对愉快地度过小学时光,就是幸福的!

所谓的绝对零基础的标志就是:语文认识了8个字(我的观点),小子认真思索后补充了一下,认识9个字(小子称他还认识比“大”字多一点的“太”字);数学属于10以内的加减法不会。估计大家看到这里,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坦率地说,我们作为家长真心急死了,可也没有办法,谁叫我们没有未雨绸缪呢?只能硬着头皮忐忑地面对现实。

二、走读和住读比拼的二年级

关于孩子是寄宿制好还是走读好,现在在家长中估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各说各有理。

前些天又看到一篇文章,《没人意识到“寄宿制”对中国孩子带来的惨痛伤害》,该篇文章的观点,我个人是极其不赞同的,文章的逻辑、举例均有问题,也许寄宿制有其不足,但绝没有那么夸张。只不过这也让我对更多的这样的专家愈加地不信任了!

摘取该文章的开头部分:“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照作者的逻辑推演,住宿制的孩子因为要锻炼自理,而孤儿院的孩子早期是自理能力最好的,但孤儿院的孩子大都有心理问题,结论就出来,住宿制的孩子就和孤儿院的孩子一样,最后大都有心理问题。这个逻辑怎么也是极其搞笑的,只是差不多过半数的时间在学校而已,怎么就隔绝开了,就算住读,还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孩子的情况,住宿制的孩子父母还健在,孩子仍然完全可以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这个本质的区别被忽略了。同样,中国广大农村和一部分城市孩子,不是今天,而是从70、80年代就住读了,那么他们是不是都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今天的社会问题是不是就是因为他们造成?这种推理显而易见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至于上述文章中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是认同的,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而且是终身负责的老师。孩子最终怎么样,一定是父母的原因。

我家小子是住读的。当时做这个决定,在家里也是有争议的,我们内部当时采用投票表决制,投票结果是2:2,我和我岳父支持住读,我太太和岳母支持走读。经过讨论,最后大家支持了住读的决定。我们的理由很简单,培养一下自理能力,独生子女太娇,需要锻炼,放一下手试试,在家是众星捧月,尝试着过一下集体生活没有什么不好,反正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而且朋友的几个孩子都是在这个学校住读的,我观察下来挺好,尽管孩子小,同学都是一样的,人家孩子能做的,我家小子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当然,我们会密切关注,如果发现什么问题,那也是需要对策的。

孩子住读,每周一早上送,周五下午接,其实一周也就4个晚上在校,3个晚上在家(有的学校是5天在校),如果算上假期和法定节假日,实际上孩子在家里的时间超过学校。在学校,从班主任到生活老师,甚至校门口的保安,都非常认真负责,记得入学第一天的晚上8点半,贴心的班主任老师肯定是出于对家长们忐忑甚至焦虑的心情的理解,还特地发飞信给每个家长“各位家长,你们的宝贝已经全部睡着了,他们很乖,没有哭,家长们也可以放心睡了”。在家时,我们也会有意无意地聊孩子学校的生活,感觉还是比较愉快的。而且让人欣慰的是,他睡觉前会把自己的衣服叠好,早上起床也会把被子叠好,这应该都是住校时养成的好习惯。

虽然看到了住读的益处所在,但是我太太心里还总在想,要是走读是不是更好。结果事有凑巧,学校在小子的二年级下学期要大修,整个学期不能在原校区读书,要到新校区,就是不能住读,得走读。走读需要每天早上送、每天晚上接回家,按要求完成学校的作业,按照家里的方式辅导功课。

由于小子一年级的功课勉强已经跟得上大部队了,学习也没有那么吃力了,二年级上学期住读期间的成绩基本还算稳定。走读期间,孩子每天回家后,我们就是根据老师每天的提示,督促其正常完成学校的作业。我们有时还偷偷想,在学校老师管那么多孩子,在家里几个大人就对一个小孩,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学习效果会更好,最起码也应该和住读差不多的,但结果却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期末考试成绩一夜回到解放前,又差不多回到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水平。

这个现象让我们家长在不断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直到现在,我都还在总结,回想起来,也许我们缺乏和孩子斗争的经验,随着和孩子斗争经验的丰富和积累,假设时光倒流,也许结果会有改变;还有当时因为走读,我们准备搬家,分散了对孩子教育的精力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不过,通过对住读和走读的比较,另一收获就是家里大人在教育小子的思想上也趋于统一。

从我家小子的个体分析来看,住读的效果好于走读,家里关于孩子的是住读好还是走读好的争论经过事实检验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当然我家小子的个案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住读就一定比走读好!

我想说的是,孩子走读与住读并不是一个问题,根据家里的情况和孩子情况具体安排,不可一概而论。我个人认为,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没有集体生活经验,有段住宿经历对培养人际交往、事情协调和动手能力还是有好处的。

我们小子就在住读和走读的交替中,比较愉快地走过了他小学生涯的第二年。也正因为二年级下学习的走读影响了学习成绩,孩子三年级学习可能会更有压力,受点挫折也好,我们就这样安慰自己!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法教观察”


    关注 法教观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