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荐读】陈颖:善待青春

 

“一个人的成长史,或多或少地会折射出一代人的成长。但愿我的故事能给更多的‘待青春’‘正青春’一些参考和帮助,也能给那些‘已青春’们一点怀念和提个不大不小的醒:善待青春。”...





只有敏感的心灵才能捕捉到文字的精灵,并将这些精灵一一放飞、细细呈现。读黄宁萱的散文集《堇年》时,这样的念头一直萦绕在心。





 黄宁萱,九五后,一个敏感的女孩子,用真诚的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及她对新疆这片大地的朴实情感。    这本由新疆人民出版总社、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已经是这位小作家出的第二本书了。

在黄宁萱的文字中,我们会听到这种声响,有时稚气,有时老练,有时喜悦,有时忧伤,有时不解,有时沉思。更多时候,我们会被作者文字中所显示的稚嫩和真诚一下子击中,进而重回自己的青春年华,温暖着,惊喜着,反省着。

在这本轻灵的小书中,我们读出一个少女纯真的成长经历,也会读到一种无法抗拒的沉重——那是一种由这些文字带给阅读者的自我反思:多少时候,我们正在让自己曾经受到的青春伤害继续在后代身上重演。曾几何时,我们猛然发现,从我们身上淡去的不仅仅是青春,还有人生的激情。






深情序言中的反思反省



给这本书写下序言的是作者黄宁萱的母亲刘力坤。

刘力坤也是新疆的一位作家,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她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的女儿,以期把最好的一切放置到女儿各个成长时期的路上,让她开心地走过无忧的童年、难熬的青春期以及日后无数个或平凡或不凡的日子。

然而,一代又一代的成长,是何其相似又是多么不同呀。父母们以为的爱,有时恰恰是伤害孩子最深的痛。父母们以大人的眼光教育孩子避开弯道,走上正确的路,却忘记了,所有的成长都是在每个人自己的跌跌撞撞中完成的。

刘力坤是一位清醒的母亲,她的清醒或许不在于当女儿遇到人生中的一大挫折时,她给予女儿的自以为正确的引导,她的清醒在于,当她回首女儿的成长过程时,当她面对女儿那一行行清晰真诚的文字时,那些发自她内心的深深反省。

一个知道反省的人,才会一直不断地成长。当很多为人父母者,自以为养大了孩子自己也就完善了,从而放弃了继续成长的一次次机会时,刘力坤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自己和女儿,也告诉所有的读者:“女儿的成长史,也是妈妈的成长史。”

本书的序名为《给女儿的话》,从中,我们读出了母亲刘力坤的反省:“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于母亲而言,都是一部万语千言又不无遗憾的书。”

在这种基调下,刘力坤回忆了女儿的成长过程,她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与常人不同的语言天赋,每天清晨都要唱一阵“爸爸、妈妈”歌。长至3岁时,这个可爱的小人儿,居然作出了一首打油诗:“一堆玉米棒\躺在大地上\正在晒太阳”……

每个孩子的幼年都是可爱的,父母会为他们作出无数的规划和打算,以期让他们走上一条灿烂辉煌的人生之路。然而,童年结束之后,紧随其后的青春,如一匹烈马,像一条激流,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自己都无法很好地驾驭。

“女儿的青春期更是波涛汹涌……这个时候,我似乎很难走到她的心里了……事后,我这个当妈妈的,才陆陆续续知道了一些青春事件……”从刘力坤的这些叙述中,我们读出了一位母亲的无奈,感受到了母亲对女儿的深情,同时,我们也深深地领悟到,成长是一件永不停歇的事件,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要不断地成长,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成长在时时刻刻中进行着。



真诚文字中的独有印记



在我看来,唯有真诚的文字,才能在这个文字如海洋般广阔的世界中留下自己独有的印记,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黄宁萱在这本书中的文字,都以真诚为底,描述出了她自己的人生经历,她的看见,她的阅读,她的感悟,以及她生命中深深的疼痛。在《生命之痛》中,我们会看到年少的清澈与不羁,也会看到,那人性之初开出的纯良之花,如何在老师的体罚中被伤害,又是如何在家长自以为是为孩子好的教育中被放逐。

在《一只手》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爱的力量。“四年前,我因一种心理疾病——焦虑症住进医院治疗,长达半年。”仅开头的这句话,就足以让读者的心灵震撼。在这个匆忙的时代,多少人都病着,不是身体上的,就是心灵中的。当我们从头开始看这个女孩的真诚、直率的文字时,就不会惊讶,她为何病了?在最美的青春年华,何以会患上一种心理疾病?同时,我们也会被女孩的真实所打动,这样的经历,少有人愿意说出来,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少女,然而,她并不怕,她就要这样表达,让所有伤害过她的人无处藏身。而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它撕开真相,让我们无法为自己开脱。但这个可爱的女孩,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还要担着别人、甚至家人都认为她在装病的重担,同时还有家人因她这病而在人前显出的难堪,这是多么沉重的担子呀,让本来就脆弱的青春越发成了易碎品。

然而,女孩并没有被这一切所压倒,她的可爱就在于,她敏感的内心很快就发现了治愈自己的良药——爱。在那双伸向自己的医生的手里,在那一个个帮助过她的人的眼睛中,那爱,如阳光照亮了她心中被焦虑笼罩着的黑暗。当然,也有父母的爱,尽管她称这种爱是“生硬、强大、霸道”的,但却是让她念念不忘的,是需要她用一生的时间去咀嚼和消化的。她发现了这种良药,并让之成为自己战胜疾病的武器。

她康复了,考上了大学,她要成为一名作家,她要写出直击心灵的文字,如今,她正在梦想的路上前行着。

前进的路上,少不了会有风雨,离家在外地的日子,许多的时候,只能靠她自己往前走,但她已经不再害怕,她也不再孤单,她已经知道了爱是治疗一切疾病和创伤的秘密,她也明白了感恩是对所有倾倒在自己身上的爱的最大回报。

因此,这个感恩的女孩才能在后记中写下这样的话:“一个人的成长史,或多或少地会折射出一代人的成长。但愿我的故事能给更多的‘待青春’‘正青春’一些参考和帮助,也能给那些‘已青春’们一点怀念和提个不大不小的醒:善待青春。”

这本装帧朴素而华美的书,一如我们所有人的青春,外表平淡,内心激越。
文 | 陈颖(本报记者)

本文为西域周末原创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 西域周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