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时间的两个关键词

 

就是说,当有了“大我”这个对抗时间的选项之后,“小我”的底线其实就不应该是“赖活”这般的低下,至少应该是“有尊严地活”,就是先贤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换个现代的表达方式就是“不自由毋宁死”。...



千字文千字谈十五:年矢每催



上期我们谈到对时空的不同认知导致的不同文化后果。以“我”为中心,试图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堪称个体人最深层、最本质的需求。古往今来发展到今天,对空间的征服已大有成效,从畜力、蒸汽到电力、磁力,地面速度越来越快;从地面到天上、月球上、外太空,空间也越来越广,还有今天VR(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竟至于使空间距离已不是障碍!“光年”的距离概念也让我们联想到与时间的关联。当我们谈速度的时候,实际上已涉及到时间——如果时间不是问题,那空间就更不是问题。同时,没有时间的参与,空间也就失去了意义。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之大欲”,更重要的就在于对时间的征服!这涉及到两个关键词:繁衍和效率。解字之后再详聊。

(nian2)——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象形,是农人将收割后的谷物搬回家的样子。因为年字使用频率极高,其字型流变也比较大,规范为楷体后才成了今天的样子。今天在文人骚客们的书画作品中偶有使用的“”(即年)更能表达其本义,上面为“禾”下面为“千”(即“迁”的本字,繁体为遷),就是搬运谷物回家。字与季节的“”字,在造字本义上是关联度比较高的。后者的下面为“子”,合起来“季”字的本义就是“小”(收成),伯仲叔季、季子、季军,包括季节的季字,用的都是这个本义。今天年字用的最多的意义是过年的年,其意义已经固化为一个时间单位了。想来农耕文明把过年的时间放在粮食丰收又没有什么农活的寒冬腊月,是特别合适的,这时家家户户有钱又有闲,就可以搞些庆祝、祭祀什么的。我这么说,是因为对比穆斯林的古尔邦节等,因采用月历时间不固定,有时在夏天有时在冬天。 

(shi3)——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明白无误的一支箭的象形,上面是箭头,下面是平衡羽尾。篆文和隶书中已经看不到箭头和尾羽的象形了。前面说过,凡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汉字,都有去象形、更规范的趋势。

(mei3)——《说文》“每,艸盛上出也”,让人联想到草莓的“莓”。以前曾经谈到过,“每”字的本义是“妇女生育”的意思。今天的常用意义与本义已相去甚远,或者“是女人都应该生孩子”这种认知,还可以从根子上产生一点联系。

(cui1)——右边的“崔”字,是鸟都难以逾越的高山,“崔嵬”就是指高大雄伟的山。加个人旁,有“以势逼人”的意味,比今天“催促”的意义程度还要重些。

古代多用“漏刻”来计时,《汉书》中有“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一般用一支箭杆(即“矢”)来标示时间刻度,通常15分钟一个刻度。所以“年矢每催”几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时光啊匆匆过、岁月啊催人老什么的



时光之不可逆转,确乎引发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感慨!《庄子》形容时间如“白驹过隙”,《增广贤文》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描述。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让多少当年的小小少年初识愁滋味?凭一首诗留下千古名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天问”,是不是击中了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你还可以回味一下民国时期散文家朱自清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鼻子有点发酸了吧?

在亘古的时间面前,人的生命是如此的渺小。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才会生发“征服”时间的欲望!理性来看,对抗时间有两个途径,就是前面谈到的繁衍和效率。既然“我”最终难免归于尘土,但通过繁衍生息的代际传承,就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永远延续下去——好歹有可能同时间打了个平手。退一步讲,如钱穆先生所说,人有“大我”和“小我”的区别,即使我这一脉断了,但整个族群作为一个整体延续下去了,也算是我对抗时间的一种成功。所以,只有非正常死亡的威胁和亡国灭种的压力,才能够激发个体人最基础的反抗。中国人有一种生存智慧叫“退一步海阔天空”,再退一步就是“好死不如赖活”。退五十步也好,一百步也好,其实是同样的心理基础。我想表达的是,延续基因是植物和动物都具有的本能,作为具备自由意志的人,境界当然应该更高。就是说,当有了“大我”这个对抗时间的选项之后,“小我”的底线其实就不应该是“赖活”这般的低下,至少应该是“有尊严地活”,就是先贤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换个现代的表达方式就是“不自由毋宁死”。对“义”和“自由”的追求有利于延续和发展整个族群,从而替代个体人达成延续自身的目的。如果仅仅追求自身的“赖活”,那就与动物和植物无异了。



为什么说效率也是对抗时间的一种方式?时间是用来衡量变化的,没有变化就无所谓时间。在单位时间里达成的变化、发展(发展就是以有利于“我”的变化)越多,就相当于延长了时间,也就是部分地征服了时间。现代工商业文明的逻辑正式立足于此,整个社会也就呈现一个以效率为中心加速度发展的状态。可见,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实在是根植于人对时间的征服欲。我想表达的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推动它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已经从集体的执行力转向个人的创造力——相比执行力,创造力所能带来的效率的提升将是几何级的,比如苹果代表的个人智能终端,以及微信,虚拟现实等。从极现实的角度考量,要保持和提升中国或者中华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就必须给她的人民或者公民以更多自由以便更好地贡献创造力。

作者简介:尹建华。湖南六合国学书院讲师,《湖南房地产》、《金融经济》、《书屋》等撰稿人,个人行业博客点击率逾百万,曾荣获所在行业长沙十大人气思想者博客奖。对传统人文、历史、中医及西方文化抱有浓厚兴趣,《四维国学讲谈》发起人。现以“周末周边主题游”之《神奇周末》为主业。愿意广泛结交国学同好。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欢迎关注我们!


    关注 四维国学讲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