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布袋,两样心情

 

你所不了解的弥勒佛故事...



文/释满济

都市的人,居住的空间愈来愈小,笑容也愈来愈少。

有次在巷口,我在等候一杯咖啡的空档,坐下来和卖咖啡的老板娘闲聊,半小时,我读取了她大半生的沧桑史。她多年前罹癌,在鬼门关前走了一回,目前与孩子住同一栋楼的不同楼层,年轻的媳妇对她上楼协助打点家事的好意毫不领情,媳妇认为她这是侵犯个人生活的隐私权。

“你就放手,给予媳妇个人的空间。”

“师父,我是为她好呀!”

“你当一个年轻人喜欢接近的朋友,而不是当他们的交通警察。”

拿铁咖啡浓淡相宜。人间不难,难的是我们的执着:坚持自己是正确的,所做的都是为对方好的。谁喜欢生活被人主宰呢?谁都讨厌有个人像个长官随时对我们发号施令。家家那本难念的经,其实可以念得愉悦,念得舒舒服服的。

“你学佛修行,学什么?世界还不是一样地乱?”常有刚入门的朋友这么质疑着。

“学习把碗筷摆放平整;学习把纱门拉出水流的细声;学习举手投足,如雁行轻灵;更要学习六根清净,不让一尘染着我心。”

地球因为人心的贪婪将提早走向毁灭,但我相信,世界也会由于每个人的心安静下来,变得安静、温暖、光明。

有进出寺庙经验的人会发现,山门口,有尊笑佛弥勒迎人;斋堂中间,供奉着露出圆肚的弥勒佛,他眉开眼笑陪伴着我们饱食三餐。

这么一个人,是真实存在过的,他是布袋和尚,圆寂后,被后人认定为弥勒佛在人间行化。他天天笑呵呵地背着布袋,走过热闹的市集,向人们吟诵着醒世的诗偈。千年后,他又走回每一个清静的寺院,像天空守护着云朵,像大海守护鱼群,像黑夜守护星星,用笑声守护着每一个抛下凡俗的行者。

他肚皮大大的,背着一个布袋四处行走,行止轻狂,语无伦次,表现出的形象完全颠覆传统的肃穆的修行人。最神奇的是他的“百宝乾坤袋”,伸手一抓,可以变化出孩童喜欢的零食,因此,其貌不扬的布袋和尚,甚得小孩的欢心。这样的人,眼中的世界,必定与凡俗不同。

传说某年冬季,他卧在雪地里一夜,不但没有冻死,反而片雪不沾身。

布袋和尚随缘度化,有次在接受农夫的供养后,为他说法: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个片雪不沾身的奇人告诉我们,低头才能见到无际的水天一色。一尘不染的身心,得要明白,放下心里的计较分别,退步才能获得向前的人生。

和尚望向那些熙来攘往的人群,人海茫茫,也只有忙碌的两艘船只为名与利在忙。他感叹地留下一偈:
趣利求名空自忙,
利名二字陷人坑;
心急返照娘生面,
一片灵心是觉皇。


名利之坑埋葬了多少英雄好汉?至今,人们仍然在名利场中,热热闹闹地奔走着。

“师父,久病的阿公,要怎样叫他念佛?”

佛不是不度无缘之人,是人不向佛靠近呀!佛是觉者,念佛是要从混沌的世俗觉醒过来。身患重病了,死神随时招手,但仍放不下亲眷、财产、地位,等等,双手紧抓着,如何让佛手接引呢?

孤身游万里的布袋和尚,用笑声传达慈悲与智慧,他的布袋是“无挂碍的虚空”,众生心里背的布袋是“焚烧的欲念火宅”。一样的布袋,两样心情。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修慈心三昧,你骂他不回言,打他不还手,留给世人一首忍耐偈: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脸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少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进山门,弥勒一笑,笑开人间悲愁;入斋堂,布袋和尚端坐中间,提醒你,电光石火,蜗牛角上,争个什么?笑一笑,天清地明,只要你肯歇止心里的贪火,人间无处不净土呀。弥勒佛的笑声至今还回荡着,落在弥勒脚下的雪花,告诉我们,那圣境的绝美,来自洞见世间的虚假,唤醒了迷失的灵魂,在回家的路上,那个一尘不染的自己,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摘自《茶汤里的觉醒》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达本社微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文学|历史|哲学|社科
学术|教育|大众|期刊|数字
长按二维码图片即可识别、关注本平台


    关注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