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音”——张锐二胡演奏美学管见(三)

 

三、情与音“情在音先意翩翩,无言端坐神若仙”,弓弦未动心律动,乐起举坐皆动颜。音起音落如诗兴,顿挫有致乐声...



三、情与音

“情在音先意翩翩,无言端坐神若仙”,

弓弦未动心律动,乐起举坐皆动颜。

音起音落如诗兴,顿挫有致乐声引,

曲有终结音有余,余音绕粱情未泯。’〔8 〕



作者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林东坡

张锐先生这首诗中的“情”是指表演主体对音乐作品的主观体现。

“音”是指音乐表现形式。

情与音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内与外的关系,情为音之灵魂,音为情之载体,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一切优秀的音乐作品都离不开作曲家的主观感情的孕育。

我国古典乐论著《乐记》记载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

被誉为“钢琴之王”的李斯特说:“音乐却能同时即表达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性强度,……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9〕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万事万物有自己强烈的感情判断,他们再现和表现客观社会生活时,必然要表现作为创作主体的音乐家主观感情。每首音乐作品都是创作者有感而发,他们借助音乐作品自己的神思情感、艺术思想、审美判断和风骨气质等。任何优秀的音乐作品,无不是音乐家主观感情一种反映形式,是一定社会生活在音乐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同样,作曲家的思想情感的传达必须依赖于具体真实的音响形式才获得艺术效果、产生社会意义。

俄国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一个文学作者应该清楚地知道他的素材……语言、文字,否则他就不能够‘描绘’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能够创造画面、人物性格,”〔10 〕

艺术的道理是暗通的,音乐家审美情感的表达、审美理想的实现,必须外化为物态化形式“音”来实现,因而,在音乐作品之中,情与音总是相互渗透。

例如《二泉映月》的引子,这是一句叹息音调,它将阿炳胸中的郁闷、心头的重压通过音阶式下行的一系列乐音转化为深深的一声长叹。演奏主体必须体悟、认识到,才能使



相互融合、协调,情动音发、音中孕情,情音相互依存,如同身体与精神之不可分离。当最后一个乐音从琴弦上飞逝,欣赏者和表演者仍沉浸于音乐创造的意境之中。音乐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激起欣赏者的感情共鸣,使欣赏者获得强烈的美感。

二度创作开始于表演者对乐谱的研究,表演主体首先必须认真读谱,从乐谱提供的有限信息去挖掘并体验尽可能多的乐谱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并借助自己的想象,以引发具有实在性的情绪,获得与创作者的体验尽可能相似的情感体验(当然,这种情感是经过表演主体同化的,必然地带有主观色彩)。进入情感体验,可以获得真情实感,为艺术表演的真实性创造前提。这也是表演主体进行二度创作的基础。

然而,真情实感必须依靠艺术手段、具体的音响表现出来,表演者就必须进入以音表情的练习阶段。

阿萨菲耶夫在《音调论》中说:“音乐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它的演出之中,存在于以音调化方式将它的思想内容展示给听众的过程之中,”表演主体将乐谱音调化,即将乐谱化为活生生的音乐。表演者在读谱时,音乐就鸣响于他的头脑之中。此时,表演者的心中已拟定了表现作品的总体计划,甚至对作品的细节都提出一定程度的技术要求。这些要求必须通过练习实现。

杨易禾先生在他所著《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情与理》一文中将练习分为“练习性练习”和“表演性练习”。所谓“练习性练习”,是指为克服技术障碍而进行的局部的练习,在这一过程中,表演者通过练习而获得表达感情的技术保障。对每个音的处理,每个具体动作的设计,虽以理性为主导,但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是以“情”为前提,为表“情”服务

“表演性练习”即表演主体演习以情带音、以音抒情,对每个段落的音乐的思想情感的计划,进行完整的刻画和表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练习表“情”,因而感情占主导地位。“表演性练习”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练习进入“规定情景”(即进入第二自我的创造)的能力,进入“规定情景”,可以呼唤相对稳定的情感体验,使表演者“未成曲调先有情”,表演者虽未开始演奏,音乐已在他心中歌唱,他已进人感情体验的过程。

张锐先生强调要反复练习乐曲的起兴句,就是“情在音先”

正如诗中所指,音乐表演过程中,必须以情带音,以情动人,表演者必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听众,因此,表演主体必须以真挚的感情和高度的投人舞台表演的二度创作之中,在这一过程中,表演者以感情为先导,思维走在动作之先。虽未开始演奏,音乐已在心中流淌,再通过手中之音表达出来,而动听的音乐反过来又促进表演者感情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歌欢则声与乐谐,歌戚则音与泣共”〔11〕正是着意刻划了“情”的重要。同样,二度创作离不开“音”,没有纯净的音质、丰富的音色,没有美的发音,就根本谈不上“情”的表现。所以,“音”是表“情”的物质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

“情”与“音”必须统一于整个演奏艺术之中,相溶相合,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将其割裂或对立起来。

这也正是张锐先生关于“情”与“音”辩证思维之精华所在

编辑冬景

编者注:原创作品。本着互相尊重的准则,任何网站、个人转载,请注明“出处:二胡之乡www.jserhu.com;版权归作者所有”。握手!(冬景)


    关注 二胡爱好者协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