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俊杰讲座/《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写字画画》

 

司俊杰讲座/《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写字画画》...





司俊杰,书法家,画家,作家。“司俊杰艺术工作室”致力于传统文化的领悟与弘扬,从中探索一条游离于工业文明与人文关怀相接壤的自适性艺术审美蹊径。旨在用笔墨传递心声,用图式回应现实,用文字分享感动。凡在此发表的诗、文、书、画、印,均属本人原创,版权归本人所有!

(部分社员合影)

司俊杰讲座/《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写字画画》

(下辑)

上辑讲到书法审美应注意的五点:书法与作者官衔无关、与胡子长短无关、与门庭贵贱无关、与日常写字无关、与宣传炒作无关。但是,在普通民众眼里,这五点与他们的观念习惯、视觉感受以及所能消受的知识水平息息相关。“官衔”——官崇拜;“胡子”——长者为尊;“门庭”——师出名门;“写字”——适用易识;“炒作”——耳熟能详。看上去既合情又合理,你偏说“无关”?究竟有没有“关”,就看你在以下两个“选择题”中打谁的勾?答案也就在里面了——你选择站在文化的立场上认定书法是“艺术”,还是站在生活的立场上认定书法是适用的“写字”。
本辑从“书法的三种人”开始。

关于书法的三种人——有功无才为书奴,有才无功为魔道,有功有才为大家。

关于书法的“三眼”:技法——开法眼、心法——开心眼、禅法——开慧眼。

关于书法与禅宗的三个境界

A、看山是山——写字:用毛笔写汉字,毫无技术可言。

B、看山不是山——书法:高于“写字”层面,以技术取胜。

C、看山还是山——书法艺术:用毛笔参天悟道的东方哲学。
(火车上拍的窗外风景)

缘于此,“司老师”认为,书法是考量主体是否“放下”的提按顿挫。佛说,人的痛苦,源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

关于帖学、碑学及碑帖兼容

帖学、碑学在创作层面上又有帖派、碑派之分,或者叫南帖、北碑。南帖为圆笔之宗,风格表现为清朗俊逸、秀美雅致、灵动妩媚的态势;北碑为方笔之宗,风格表现为遒劲雄浑、棱角峻峭、刚健质朴的姿态。两者都是书法的传统。传承与出新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源”为宗,“流”为嗣。“出新”与“创新”的关系,好比孵化小鸡。“出新”是小鸡从蛋里面自己破壳而出;“创新”是母鸡从外面啄破蛋壳之后的生拉硬拽。也就是《书谱》所说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
(南帖——王羲之《圣教序》,帖学典范,圆笔为主,秀美雅致)

(北碑——北朝北魏《始平公造像》,方笔典范,锋芒毕露,风格以劲健峻拔见长。)

讲座认为,书法最好走碑(方笔为主)、帖(圆笔为主)兼容、诸体互补的路子为上。方与圆,除了美学层面所呈现出雄强与蕴藉两种不同的风格样式而外,方与圆的文化含义也很多,比如“天圆地方”、“智圆行方”等。

专攻帖学有失阴柔轻薄之气。二王一系固然好看,仅限在核桃大小的范围内,再大便陷入疲沓羸弱之相。假如用现行的“展览体”(二王“手札”加《书谱》)写对联,会有力不存心之感,如果题写匾额(不经复印机放大),一次成型势必坠入“傻大个”的囧境。专攻碑学一系,有失粗率拙陋,呈剑拔弩张之相,阳刚有余,柔美不足。



(碑帖兼容——清末书法家沈增植作品,早精帖学,后由帖入碑,熔南北书流于一炉。写字强调变化,抒发胸中之奇,几忘纸笔,受到当时书法界的推崇。沈曾植以草书著称,取法广泛,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碑、帖并冶,体势飞动朴茂,纯以神行。个性强烈,为书法艺术开一新境界。)

碑帖兼容好有一比,帖学如同手擀面,碑学好比麻辣烫(火锅),两种吃法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你能说谁是传统?谁是现代?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火锅里再煮一碗拉条面(碑帖兼容)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碑中寻骨气,帖中找血肉。
(帖学——王羲之的草书“拉条子”)
(碑学——北魏《吐谷浑墓志铭》,无名氏的“麻辣烫”)

问题来了,帖学是流传有序的庙堂书法,又经封建科举制度的衍伸固化,深深地烙在了中国朝野的审美范式里。而处江湖之远的北碑书风,以其天真、野逸、恣肆、奇谲备受体制内主流审美规范的冷眼,犹如火锅很难入席国宴一样。然而,火锅的粉丝在民间,它特有的味道是正规宴席无法比拟的。
(戈壁滩上的两道“凉菜”)

值得深思的是,正当火锅里沸腾着拉条面的时候,吃惯了手擀面的一族,大骂火锅的味道为“丑书”。

关于“丑书”,“司老师”认为,中国书法的传统是蕴含在碑帖里的文化血脉,作为一种经典延续和精神营养,无所谓美与丑之分。凡是说碑学“丑”的人,都是对书法知识储备不足,历史文化积淀浅薄,美学素养不够完备造成的。要说碑学“丑”名成立的话,那也“丑”了几千年了,不是今天的新发现。甚至大多数碑学比王羲之出生还要早,古人并没有因为它的“丑”而斫殁它“丑”相的流传与保存,哪能轮到今天的你我去品头论足!
(诸体兼容——王蘧常的“火锅”。王蘧常善于博取古泽,诸如汉简、汉陶、汉砖、汉帛中的有益因素他都一一汲取,加之他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和文化修养,故能将之一一冶之于章草之中,所作恢宏丕变,蔚为大观。)

反“丑”一族只知道中国美学标准里有平衡美、对称美、工稳美、娟秀美之类,并不知道古拙美、残缺美、雄浑美、苍茫美之类也是美的一种。只欣赏林黛玉、杨玉环的美,不认可张飞和济公的美。手心手背都是肉。
(帖学——清代王铎的“林黛玉”——“手擀面”)

丑书分两种:一种是俗人写的俗字,用毛笔写汉字,毫无技法可言,这样的字属于由里到外的丑;一种是真正的雅书,俗人看不懂,它的源流是“张飞”与“林黛玉”杂交的后裔,在“后林黛玉”脸上也许还长着稀稀落落的络腮胡子,所以误认为是“丑”。
(诸体兼容——弘一法师的“济公”——”火锅”)

书法写的是文化不是“字”,不论是帖,还是碑,看谁能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更多地把文化的“老汤”勾连出来,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很多人写了半辈子书法,仍然还在“毛笔字”的“早市”上转悠的缘故。就“丑书”而言,碑学野逸奇谲,不为民众所受用;帖学娟秀含蓄,结体姿态符合大众审美。
(帖学——《勤礼碑》唐楷典范,颜真卿的“杨玉环”——“手擀面“)

讲座以当下书坛争议最多的沃兴华书法为例,站在一分为二的立场上,分别解析了沃兴华“火锅”里的各种涮菜的来由,菜品里不乏“手擀面”,只是你不具备品尝它的胃蕾,当时有85%以上的社员消化不良。经过一笔一画解析,大家对其承传脉络、笔墨构成、章法布局、美学理念等有了较大程度的观念转变。讲座进入茶歇阶段,一桌时令水果朵颐过后,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社员对沃书由原来85%的不接受,变为99%能理解其中深意,有一名顽固分子至下课也没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人家是无党派人士。
(碑帖兼容——沃兴华的“张飞”——”重庆火锅“)

讲座进行到“欣赏中国书法的五法”一节,下课时间到了,组织策划这次活动的省九三学社梁宝峰部长,说有那么一点点遗憾。“司老师”说不遗憾,肉烂在锅里,毕竟没有造成浪费。全体社员吃完文化的火锅涮拉条,蹬车回到南湖大厦三楼宴会厅,吃着“满汉全席”,欣赏着九三学社嘉峪关市委上演的晚会节目,感觉物质、精神缺少哪一样都不是完整的生活。考虑到为明天的写生采风储备能量,“司老师”决定多吃一个馒头。再后来,长城脚下的夜——静悄悄。(全文完)

(本讲座纯属本人管窥之见,谬误在所难免,诚祈方家不吝指教!为使纠偏扶正起见,有些观点不失偏颇,万勿对号入座。如若不慎言中,纯属意外巧合,倘要决意张冠己戴,莫非真把自己视作当代“大咖”不成!一笑!

如需引用拙文观点,请注明出处!谨向转发、评论、点赞拙文的友友们表示深深的鞠躬,炎夏暑溽,此份友情良可做消暑饮品也!)


    关注 司俊杰艺术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