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竹编:远去的生活记忆

 

竹编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三水竹编也曾盛极一时。精细如菜篮、针线筐,粗线条如猪笼、竹椅等,都是不...



竹编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三水竹编也曾盛极一时。精细如菜篮、针线筐,粗线条如猪笼、竹椅等,都是不少三水人的生活记忆。而三水竹编的精美和独特更是远近闻名,目前已被纳入三水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芦苞上塘曹岗村在300多年前就靠竹编打出了名堂,这门手艺曾经是村民代代相传的谋生技能,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竹编工艺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村内从事竹编的人也越来越少,今年72岁的曹建荣是为数不多的竹编艺人之一。
从10岁开始,曹伯便跟随父亲学习竹编,一编就是60多年。当初学编图案时制作的第一件作品,他至今还保留着。
三水竹编非遗传承人 曹建荣

说出来你都不信,是数着字来学的,32条竹子,把它涂红了,把它印到纸上,慢慢学的。
一支手腕粗细的竹子,在夫妻俩的合力下开成多种尺寸,而这仅仅是开端,制作一个提篮至少需要十多个工序,熟练如曹伯,完成一个作品也要用上4、5天。
时至今日,竹制提篮仍是芦苞一带举行婚礼的吉祥物品,这也成为了曹伯主要的收入来源。“百鸟归巢唧唧喳,提篮带酒回娘家”,这句由曹伯自创的顺口溜,形容的就是出嫁女儿提着竹篮回娘家的喜庆场面。他制作的提篮,皆有福字面、龙脊顶、八字脚的特征,其中盖子上的立体“福”字尤为亮眼。有别于其地方竹编制品大多用油漆涂画文字或图案,三水竹编的图案和文字都用竹子编成,既精致也耐用。
学习竹编技艺需要足够的耐性,而且做这行收入难以为继,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为了不让三水竹编遭遇“人亡艺失”,曹伯不惜打破村里不传外人的习惯,让这门精致的技艺能延续下去。
三水竹编非遗传承人 曹建荣

谁来我都教他,只要有这样的恒心,恒心闯出冲天路,勇气冲出智慧门。

相关新闻视频请点击:




    关注 三水新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