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要成为讲述“生命教育”故事的人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一位特级教师在女儿自杀后上的一堂课》,看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写此文,以此告诫自己,也告诫所有希望自己孩子学习优秀,却忽略孩子内心需求的家长。...







01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一位特级教师在女儿自杀后上的一堂课》,看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写此文,以此告诫自己,也告诫所有希望自己孩子学习优秀,却忽略孩子内心需求的家长。

南京一中初三2班的讲台上,黄侃老师用投影播放着一个小女孩的成长照片,照片上的女孩笑容甜美,活泼灵动,一张张生气勃勃的照片让人见证了她曾经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最后却突然出现了女孩子躺在异国他乡白色灵柩里的照片。课堂上的家长和孩子们随即发出一片唏嘘之声。

这个女孩叫远远,是黄侃老师的女儿,一个大家眼中非常优秀,能干、独立、爱好广泛的孩子。黄侃老师用女儿的故事开启一堂特殊的“生命教育课。”

黄侃老师的女儿远远是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留学不到半年后自杀的。在留给妈妈的信里,远远写道:“亲爱的妈妈,我知道我没有资格鼓励你要坚强不要为我哭泣之类……我真的太累太累了,八年来一次次平定崩溃的心灵,而当它再一次崩溃时我又无能为力……我真的厌倦了……”

至此,黄侃老师才知道外表活泼开朗的女儿竟然一直背负如此大的痛苦,而她竟没有丝毫察觉。回头细想,才发现女儿上初中后就开始变得沉默寡言,那时已经患上了心理疾病。

这是一个母亲对自己的自责:对孩子的关心过于物质化,而在精神上交流得太少。

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孩子优不优秀这是很多中国父母的共同特点,用成绩衡量孩子优秀与否而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按照家长想要的“优秀孩子”去成长,而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外表优秀,但内心并不健康。



02

西安天才少年林嘉文少年有成,年仅十八岁已经出版了两本史学专著,他本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人,但他跳楼自杀了。

林同学父母间的关系不和谐,父亲还生活在“单身”状态中,经常出去骑车,不回家,而母亲则有很多的怨念。家庭不能给他带来幸福和快乐,他独自生活在“书城”里,他患上抑郁症。

他不擅长和别人交流,据说他也曾试图跟同学交朋友,融入同学的圈子里去,但这不是他所擅长的,最后仍只能孤单地回到书城里去,研究他的史学,但史学著作的出版并没有让他感到快乐,他的精神依然痛苦不堪。

一切生物的自然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生存和延续。林嘉文的生命因为父母的给予而存在,但是没有让他延续下去的动力,正如他所说的: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脚的地方。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着。

他自杀的勇气来源于:现实造就的痛苦大于未来的吸引力。

这些被优秀的外表包裹的孩子,其实他们的灵魂早已痛苦不堪,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心灵上的孤独。



03

优秀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因为优秀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爱迪生在研究电灯时一定是孤独的,爱因斯塔在研究相对论时是孤独的,屈原写《离骚》时是孤独的,后来投了江……很多优秀的人都只能和自己独处。

每个人都是害怕孤独的,只是有的人在孤独中能看到未来生活的幸福,找到活着的动力,有的人熬不过这份孤独的折磨,选择结束性命。

当孩子牵着你的手时,你是他的世界,他愿意接受你安排的一切生活,但当他逐渐长大,他有了自己渴求的生活,你安排的一切使他厌倦。有的孩子开始反抗,开始变得叛逆,跟你对着干,也有的孩子默默地接受你给的一切,按照你想要的样子去努力,把很多的愿望压在心底,但是这种压抑一旦到了一个爆发点,威力也是惊人的。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优秀,但这份优秀不是牺牲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上各种辅导班换来的,不是在家长的各种旁敲侧击的言语中咬牙努力的。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应该是陪伴,教会他生活的真谛,领会生命的意义,做一个让他愿意跟你说自己真实想法的“朋友”,做一个尊重孩子选择自己未来的家长。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作为家长,我想说:孩子,我不追,我只想在离你不近不远的地方,当你疲惫时,一转身就能看见我温暖的笑容。你说:妈,我累了,让我们一起回家。


    关注 那些年这些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