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园”——汪新斋故居

 

朴园,又名汪新斋旧居,位于人民路平门内高长桥8号。民国二十一年(1932),汪新斋在苏州平门附近选购了一块荒地,建造宅园,占地面积七亩零分捌厘伍毫陆。汪氏将上海原来的朴园迁移。...



高长桥8号
“朴园”——汪新斋故居





朴园现在有两个出入之门:门朝西(上图)的标注“校场桥路8号”。另一个门朝东沿河(下图),标注“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平时不开。



庭院

朴园四周以花岗石墙,采用传统造园布局,以山水为主景,石包土假山,峰峦起伏,池架曲桥,聚分兼得,园内有礼乐堂、四面厅、花厅、亭、廊等民国时期建筑。花木茂盛,有白皮松、罗汉松、广玉兰、樱花、杜鹃等。最为珍贵的是两株地栽五针松,高约2米,生长健旺。



北部西式房屋

朴园北部排列着一幢西式房屋,平面为长方形,五楼五底。清水砖一顺一丁式扁砌外墙,屋顶青平瓦覆盖。房屋北门为石库门框,配置两扇对开黑漆木门,门后为落地闩。门窗为砖券梁,房内铺设地板,泥墁饰顶。楼下水泥方柱间,连缀坐凳石栏。方柱木构件楼梯。二楼廊设置花瓶柱阳台,亦可以倚栏赏景。



礼乐堂



礼乐堂内景

礼乐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厅。清水砖沙包式扁砌外墙,水泥浆勾缝。外墙窗上为红砖券梁。铺设绿琉璃瓦的花厅,朝东设置石板平台,临水围以石栏。底层为磨光石子铺地,三面有围廊。水泥方柱间,连缀坐凳石栏。对开的木构大门,落地长窗特别宽。两侧为木结构半窗。走廊顶上的铁艺吊灯,锈迹斑斑疑为原物。走廊内两侧清水砖扁砌的山墙上,镶嵌八角形彩色玻璃花窗,具有典型的民国洋房特征。二楼房内铺置地板,朝南四扇落地百叶长窗与四扇半墙百叶短窗,南廊设置花瓶柱阳台,可以倚栏赏景。



三友堂

中西合璧的“三友堂”,制式为一座四面厅,歇山式。正脊塑有云头纹、蝙蝠、万年青等堆塑图案。厅前有石板铺地,一对青石狮子。其平面格局非常奇特,由南北两部分组合而成:南部横向三间,比较宽。北部仅有明间,东西两侧山墙缩进,形成一个倒“凸”字形。大厅朝南一面,中间设置六扇十字长方式落地长窗,两侧各六扇十字长方式地坪窗。檐下连缀挂落,排列磨光石子方柱。柱间设置坐凳石栏。柱上悬挂红底黑字对联一副:“读书世受和平福,学佛人多欢喜缘。”对联表达了园主的处世宗旨。

“三友堂”四面均设置围廊。围廊东西两侧外墙上,开设漏窗。三面围廊,围廊为一枝香鹤颈轩。与围廊外墙的中式漏窗不同,北部两侧山墙上,镶嵌的却是彩色玻璃花窗。坐凳栏杆配置绿釉面竹节柱。这些,都具有明显的西洋建筑特征。厅内金砖铺地,梁架为粗壮的扁作梁。堂内布置一堂老式家具,有桌子、椅子、花几、条案、罗汉床等。白色屏门上方,悬挂一块黑底金字匾,题额“三友堂”。在此休憩,读书有福,学佛有缘,赏景有胜,故曰“三友”。

“三友堂”围廊东面,连接另一条曲廊。廊柱为磨光石子方柱,廊中间为一半亭曰“亭憩廊”,半亭外墙上为中式漏窗,南为落地罩。



方亭



铁艺栏杆

朴园临池的岸上,还有一座伸出水面的长方形水榭,俗称“方亭”。亭为攒尖顶有四坡落水。四面设窗。其中,东面设置落地长窗,西面正中为两扇落地长窗,两傍系半墙短窗,另外南北两面设置彩色玻璃和合窗,颜色有红黄、绿、白。临水一面设置赏景平台,围以栏杆。木构长窗正面和反面,都镌刻精美的图案,有“松鹿同春”,以及戏文故事等内容。方亭一侧,连接架于池上的小桥。桥为铁艺栏杆三曲平桥,引进西洋风格。

中西合璧的朴园,是近代仿古园林住宅的一个典型例证。【房屋考证】

朴园,又名汪新斋旧居,位于人民路平门内高长桥8号。民国二十一年(1932),汪新斋在苏州平门附近选购了一块荒地,建造宅园,占地面积七亩零分捌厘伍毫陆。汪氏将上海原来的朴园迁移园中的厅堂、假山、石笋、花木等全部拆卸,雇船由水路运抵苏州移建,园名仍取为“朴园”。在园景中,还增添了一些日本的名贵花木,如樱花等。为方便生活起居,园内还备有自流井(小水塔)。朴园造价10万银元建成后汪氏曾请德国驻上海领事人员到朴园游玩。为庆贺该园易地新生,汪新斋请著名书法家何维朴题写园名。同时,聘请钱朔异(清代拔贡)撰写《朴园移苏记》,并镌刻于木板。可惜这块珍贵的木刻版美文,现已不存。日伪时期,朴园被日军军官占。抗战胜利后,又为国民党军队驻扎。1955年汪氏将原河西巷56号东门,今高长桥8号北门的房产,以人民币一万二千元价格,出卖给公路总局第三工程局管业。

【相关人物】

汪新斋(1886-1946)字世铭,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他生长在上海,以经营蛋品为业,是当时上海颇具规模的蛋品经销商。

文/何大明 摄影/温菲菲


    关注 海通传媒出版机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