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不只是两块石头。从今天起,本号将推介几篇“学者看三亚”介绍三亚的系列文章,欢迎浏览。“我在三亚读大学”征文获奖推送暂告一段落。...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而起的《请到天涯海角来》唱遍大江南北,那时“天涯海角”这个词语一定比“三亚”这个地名更广为人知。当我们把“天涯海角”与“三亚”联系在一起时,它已不再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语,而是一个能够让人听得见大海涛声、看得到天涯风景、触摸得到北纬18度阳光、联想得到浪漫情感的国际级风景名胜所在。

从词语使用上说,有人认为“天涯海角”一词与唐代韩愈有关。韩愈自幼失怙,由兄嫂养大,与兄嫂嗣子韩老成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笃厚。可是,因奔波仕途,二人相见很少。正当韩愈官运渐亨,打算与其相聚之时,却惊闻侄儿去世。他悲痛欲绝地写下了《祭十二郎文》,祭文中那句“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真切地表达了阴阳两隔的悲痛,后人把它引申成“天涯海角”,以喻极其遥远的地方。其实,天涯海角表达的这种极限意义,在文人笔下并不少见。如南朝陈代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中也有“天涯藐藐,地角悠悠,阴谋诡计,言面无由,但以情企。”白居易《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吕岩《绝句》“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见人。”等等,其中的“海角天涯”或“天涯地角”即是指极其遥远之地。

据传,三亚天涯海角的得名,多与古代流贬的官员有关。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岁月,那些被王朝流放贬官的仕途客,经历长途跋涉之艰辛,备尝颠沛流离之苦,从大陆来到遥远的颇有蛮荒意味的海南岛,多有怨苦之情。如唐代李德裕被贬海南崖州(今三亚),途中写的“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即多有此味。当他们极尽海岛南端独处海滨陬隅之地,面对茫茫无边的大海之时,往往会发出已至“天之涯,海之角”的感叹。有鉴于此,清雍正年间,在崖州知府任上的程哲,命人于这个海岛最南端的巨石上镌刻了“天涯”二字。后又有好事文人在另一块巨石上题刻“海角”二字,终于创立了三亚“天涯海角”实名之确切载体。

其实,在不少旧时文人的眼中,天涯海角并非独指三亚的天涯海角。如白居易在那首著名的《琵琶行》中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那个“天涯”是相对于京城长安而言的浔阳(今江西九江)。其“天涯沦落人”指向失意仕途客的心境,此正如宋代张世南《游宦记闻》卷六“今之远宦及远服贾者,皆曰天涯海角”所言,而非真正到了海岛天涯。



如果说文人笔下的“天涯沦落人”中的“天涯”多是那种心理上的天涯,那么,三亚天涯海角却是实实在在的人文地理上的天涯海角——因为在三沙市成立之前,三亚是中国最南端的边疆城市,而天涯海角则位于这个海南岛最南端的海滨城市西南23公里处,在天涯镇马岭山脚下。它有陆地面积约10.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多平方公里。由于周边有大海与高山,气候相对于三亚市的热带气候更加舒适宜人。冬往可避寒,夏来可消暑。背靠青山连绵起伏可以依托,前瞰南海波平浪静蓝海如镜,而脚下柔软的沙滩洁白如银,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浪漫的度假天堂。这么优美的自然风光,如果不是巨石上那四个“天涯”、“海角”大字的提醒,人们怎么也不会联想到此地就是天涯海角。那文人笔下带有几分凄凉的“天涯海角”,多是掺杂了一种心理地理的形态吧。

在天涯海角景区,从景区大门进去往前直走,就会看到距离海边不远的爱情广场。这里椰林婆娑,奇石林立,可以远眺周边的南国景色。远方葱绿的山峰、蓝天上飘浮的白云、碧海中停泊的游轮,都有诗情画意;近旁硕大高企的椰子树、细长墨绿的棕榈,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灌木等,争奇斗艳,都显得生机盎然,婀娜多姿。爱情广场的左边是历史名人雕塑园,有路博德、马援、鉴真大师、李德裕、冼夫人、胡铨、黄道婆、赵鼎、钟芳、林赞统等雕像。右侧有三亚人雕塑、天涯文化苑、龙凤呈祥等景点。前方则是融入了古代天文仪器浑天仪与赤道经纬仪模型的天涯海角星雕塑,是为了纪念国家天文台将国际永久编号为第9668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天涯海角星”而专门设立的。从广场南望,可以眺望蔚蓝无际的大海。从广场右行到电瓶车的终点站,步行到海滩,就可以望见位于下马岭与南海山海连接处的“海判南天”。这尊巨大石刻,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进行测绘工作的钦差大臣所立,也是绘制《皇舆全览图》时测绘留下的纬度标记。“海判南天”石刻的对面就是“南天一柱”(财富石)石刻,它高约7米,是一尊雄峙于海边的圆锥形巨石,颇有力道的“海判南天”四个大字由清代宣统元年(1909)崖州知州范云梯题刻。关于“南天一柱”,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很久以前,陵水黎族有两位仙女偷偷下凡到南海,立身于茫茫大海之中,为渔民打渔指航。王母娘娘知道仙女私自下凡后,勃然大怒,立派雷公雷母捉拿上天,二人不肯离开人间,化身为双峰石,被雷神劈为两截,一截掉在黎安附近的海中,一截飞到天涯之旁,成为今天的南天一柱。看来,善良的仙女也眷顾地处偏远的海南人,爱上天涯这片醇美的海。    

再沿沙滩前行约300米便是闻名遐迩的“天涯”、“海角”景点,游客们正是慕其名而来此地的。它们虽然仅仅是两块巨大的石头,雕刻的也只不过是“天涯”“海角”区区四个大字(即使称“天涯”石为“平安石”、称“海角”石为“幸运石”,也只能代表其附加意义),但是,其魅力却可以穿越时空,遍及四方,直达有情人的心扉,成为浪漫爱情追求者的朝圣地。热恋中的情侣,往往会在此“天涯海角”,彼此誓言坚守无尽的爱:就算到了地老天荒,就算走到世界的尽头也不改变。这很像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种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那种对真情的果敢与坚毅,对伴侣的信任与忠贞,对情感的责任与胆识,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其实,不惟爱情如是,人间值得相守、呵护、珍重等诸多美好情感,抑或漂泊牵挂,抑或别离慰藉等情思,都可以借“天涯海角”这种具有心理极限的词语获得绝妙表达。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安慰别离伤感的朋友,说有知己即使到了天涯也与在故乡一般,不留痕迹地将别离的凄苦转为赠别的豪壮。马致远那首著名的《天净沙·秋思》中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说尽了多少羁旅漂泊者的辛酸,它也是借远离故土而浪迹天涯的地理极限来表达凄凉的情感。更有李叔同1915年于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时所做《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虽然“天之涯,地之角”与“天涯海角”词语略有不同,但是,表达漂泊异乡、送别远行中对故土的怀恋与对友情的珍重等,具有同样的真诚。

天涯海角所表达的情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用唐代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句来形容,那种对爱的坚贞守望,一定会继续感动世人,提醒人们珍惜拥有的幸福。

来三亚的天涯海角,人们不单是看海,而是品味一种心情,寻找一种寄托。



最后顺便多说一句,所谓的“天涯地角”,我记得在瑞丽320国道的终点姐告口岸见过,四个大字刻在一块灰色大理石上,那里据说是陆地的最南端。

(小丽编辑)


    关注 天涯创意写作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