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识点拨]《质量》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天平的用法。...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天平的用法。质量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但是课程标准中并未对这一概念做过深的要求,知识目标的界定只是“初步认识”。因此教科书并未对这一概念进行过多地讲解,只是从日常生活物品的简单导入后,直接给出了质量的概念及单位。教材安排“测量质量”这一小节,主要针对课程标准中“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这一技能目标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亲自实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学会使用天平这一重要的测量工具。本节最后安排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实验探究,这一论断学生并不易于理解,因此也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这一探究活动除了基于对质量概念的纵深拓展外,还为随后的第2节“物质的密度”对密度这一物质特性的学习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质量这一概念从生活中的“重量、体重、物重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形成了与力的混淆,尤其是对“质量是物体属性”不易理解。在测量质量的工具中对“弹簧秤”的错误认识比较明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解决以上几个前概念对质量学习的影响,并澄清各种概念之间的混淆。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验操作,学会天平的使用

(3)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过程,进一步领悟实验探究的基本思想方法

(2)在天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

(3)通过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质量的概念和单位,以及利用天平测量质量。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

3、教学方法

探究式、讲授式、自学辅导

4、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接受学习



四、教学过程:


1、认识质量:

准备一些小食品(要尽量选择在食品袋上有较多质量单位的小食品),在各个学习小组的桌膛中事先放入一些礼物。上课后,首先拿出一大一小两袋奶糖让学生选择要哪一袋,并说出理由。一般学生都会选择大袋,并说出大袋的糖多,这时,教师要及时用规范的教学语言说出:“大袋糖中糖这种物质较多。”再进行一到两组同样的派发礼物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质量是物质的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我们用质量这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

板书“质量”以及质量的定义“质量是表示物体中含有物质多少的物理量”

师:要了解质量应该首先了解质量的单位,在每组同学的课桌中老师都已经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礼物。在这些礼物的包装袋上都有一些质量的单位,请同学们迅速找出他们都在哪里?

在这里学生容易把毫升等单位与质量单位混淆。教师澄清后将质量的单位板书,并介绍“千克”为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和常用的质量单位“吨”“克”

“毫克”。并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知道的学生讲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t=1000kg

1g=0.001kg

1mg =0.001g”等。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宇宙中一些物体的质量尺度。并对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处理,先让学生进行互助式解答,解决不了的教师解答。

在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学生自学、讲解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自立的精神,让学生活动起来并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2、测量质量:

找一名同学让学生对这名学生的体重进行估计,并指出事实上我们生活中所说的体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质量。在估计结束后,取出体重称进行测量。并与学生估计的值进行对比,从而引出要想准确的知道质量的大小,就必须进行测量。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质量的测量器材?

生:天平、台秤、磅秤、案秤、杆秤等

教师给出相关的图片。(在这里学生容易将弹簧秤说出,教师应及时纠正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

师:在实验室中我们通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5页J0105型托盘天平使用说明。首先了解天平的结构和性能,并结合教师给各组准备器材中的天平实物进行讲解。然后再阅读天平的使用方法和保养方法。

在自学天平的使用过程中,分成两部分

(1)结合“仿真物理实验室”让学生模拟调节天平平衡,并总结天平调平的细节要点,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2)模拟测量并总结天平测量的细节要点,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在这一环节通过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在评价过程中体现多元化评价。

3、实验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1)用FLASH短片“快速取水”(内容:沙漠缺水,从北冰洋取冰,并运回熔化成水解决缺水问题。)引入,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运送过程中,冰快都发生了那些变化,学生能够指出有“状态、形状、地点(即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师引导当“状态、形状、地点(即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时,你对冰块的质量能提出怎样的猜想?

将学生的猜想板书:1、物体的质量与状态有关(无关)

2、物体的质量与形状有关(无关)

3、物体的质量与空间位置有关(无关)

让各组同学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利用已有进行实验探究

器材:酒精灯、烧杯、海波、橡皮泥、天平(砝码)各种小食品等。

(2)探究前先阅读大屏幕

实验探究的几点建议:1、实验前,先通过组内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做好分工:谁记录、谁操作?实验结束后谁汇报?2、探究海波熔化后质量是否变化的小组,请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和保持天平的干燥

进行实验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大屏幕“汇报要求”并进行实验汇报。

在汇报的过程中注意师生、生生评价、自我评价。

教师总结并板书:“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物态及其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实验探究及汇报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领悟实验探究的基本思想方法。

4、小结

学生谈一谈在本节课中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通过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面对陌生的知识,学生会比较紧张。为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尽快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小食品。并在发放小食品的过程中,把质量这一抽象的概念,形象直观的描述出来。而且,小食品的包装袋为学生获取质量单位的信息提供了新的课程资源。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着、帮助者。在探究质量是物体属性的活动中,我为他们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需要研究的话题,自主选择实验器材等,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则为他们提供必需的实验器材,看他们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帮助他们?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例如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布置如下任务:实验前,先通过组内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做好分工,谁记录、谁操作?实验结束后谁汇报?

体现多元的评价方式。包括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

[专家点评]

**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在哈尔滨市新课程引领课观摩活动中,受到与会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以新的课程理念,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最终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满乐趣,始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质量是物体属性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让学生交流合作。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作好实验记录,进行思考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和挫折,进而得出研究结果.然后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成果进行检验、评价,最后进行总结交流.学生通过一系列研究过程的亲身经历,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知道除教材以外还有很多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关注 伊枫物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