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丽江丨纳西族的姓氏,你知道多少?

 

文章来源:网络或朋友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自改土归流以后,纳西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与外地交流更为频繁并混为一体。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推广,汉文化教育也在纳西族地区迅速发展,完全突破了木氏土司家族长久以来的专横统治。与此同时,在人名和姓方面也由等级之分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出现了众多的姓氏,到了我国解放前,纳西族丽江地区,除了原有的和、木两个姓氏以外,已经有了杨、龚、李、赵、钱、牛、习、周、江、姜、吴、王、刘等七十多个姓氏,那么为什么一个人口不多,居住在边陲地区的纳西族会有如此多的姓氏呢?



首先,纳西族人们世世代代努力学习和吸收周边与外来先进民族的技术和文化。同时,纳西族人们也擅长将一些来带的技术与文化的成员融入在自己的母体中,成为纳西族的新血液、新成员、新力量。根据《蛮书》记载,金沙江上有汉裳蛮,比当时纳西族先民在技术和各个领域更为先进,但后期史书中却无没有再次记载这个民族,但是我们可以从头戴红巾的纳西族中看到他们的影子;《乾隆丽江府志》中记载:明代“流寓入籍者,必改姓和。故今里民和姓者多。自设流后渐复本姓。”此文中所指的流寓入籍者指的是木知府请来的文人、医者、建筑师、高僧、道士等等技师还有一些谪贬的罪犯(古代的官官吏因犯罪而被降级或是发配边远之地),他们来自于各个省份,来到丽江后,除了龚、杨、李姓中的少数人以外,其他的都被木氏土司改为“和”姓。虽然改流后很多姓氏已经改回本来的姓氏,但是有一部分却已经成为了纳西族的一部分。



改流后的丽江,来往商人不断增加,现今巨甸、白沙、束河等地部分人家保留家谱,家谱,其中不少人家过二代或三代以后,便融于纳西族风俗文化之中,能保留汉族成分的并不多,这也是纳西族中使用汉姓不多的主要原因。



其次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内地彼此交流的需要,纳西族广大土著居民中,也相继使用了汉姓和汉式的姓名。但使用的情况却都是多样而没有规则的。比如和、树、叶等姓氏;有的以原氏族名称的近音为姓,比如梅用马姓,西、胡、牙以石、何、杨为姓。其中同氏族不同家族的用不同的姓,比如“牙”用杨姓或是曹姓。在纳西族土著中,特别是山外江边的土著中,使用姓氏时,一是汉姓与原来的名字并用;二是最初使用汉姓时不固定,后期渐渐稳定;三是从使用汉姓到姓名的,需要经历一个历史过程,这一段过程到了我国解放后还在继续。因此居住在山江边的纳西族使用汉式姓名,比丽江城市地区较为晚一些,而且变化也极为缓慢。



在比较先进的丽江城中,除了前面说到的被迫姓“和”的多数人已经恢复原来的姓氏外,还有一些变化:

前一期我们说过,木氏是纳西族官姓,从明洪武年间的木得土司开始的,但当时使用木姓的仅仅只限于木氏土司一家,即使是木氏土司的同族亲戚,也有三代后旁支要改姓“阿”,五代后必须改姓“和”的说法。改流后,除知府及亲族人沿用木姓以外,其他都改为阿或和姓的人恢复了木姓;未用过木姓的同宗远亲也使用了木姓;还有与知府家族无亲无故的关系也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木姓,从改流后木姓已不再是纳西族中的贵族姓氏,而变化为纳西族中有群众性的姓氏啦。

丽江地区由于文化经济发展较快,因而,在人民群众中使用汉式姓民也较早而且普遍,清朝开始,民间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取名程序,就是婴儿取乳名,上学取学名,成婚时取字和号。这种程序的内容淡然是随之而不停进行变化着,取乳名,首先是用本民族语言取个吉利的名字,以后才渡过到用汉字的意义来取名;取学名的时候,先是乳名与学名多不一致,之后乳名与学名基本上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取乳名之外一般不需要再次起学名了。取字和号,特别是取字,是解放前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仪式,而后取字的人也没有多少了,现今不知道还有没有一些家族保留此项仪式。由此,我们可以说自改土归流以后纳西族的姓氏与汉姓基本上也没有多达区别。

文章来源:网络或朋友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注 网聚旅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