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声朗读丨《家训文化》

 

点击关注『留声』,每天陪你练发声...

点击关注“留声”每天陪你练发声
点击下方音频框即可收听,退出后也可继续收听。



I HOPE YOU LIKE IT
《家训文化》 朗读:留声 配乐:云水禅心巍巍太行屹立千仞,莽莽黄河跌落壶口。在这之中,环绕着三晋大地。纵观华夏文明千年风云流转,山西一直以来都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更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对接的前沿阵地。但是,山西却是以“商业”闻名于世。从明清起,山西商人以“盐业”起步,将商贸足迹遍布全球,铸就了属于“晋商”的传奇。然而,除商业外,山西的历史演进更是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俗话说:“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省,山西除了五台山、晋祠、平遥古城等有形的文化遗产外,更拥有诸如晋剧、皮影戏之类的无形文化遗产。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家训文化的出现使得山西在千百年来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闻喜裴氏、灵石王氏、晋城陈氏。这三大家族自古以来便是三晋的名门望族。他们的家族传承百年,究其原因,都与各自独特的家训文化密不可分。



闻喜裴氏
裴氏发祥于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独一无二的名门巨族。其家族在历史上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正史列传及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历史罕见。   裴氏家族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并且芝兰玉树式人物比比皆是,除了一些特定的历史因素之外,主要与裴家严格的家训密不可分。   《河东裴氏家训》分为四类:重教务学、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在这四类之下,又细分为12条,分别是“敬奉祖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协和宗族、敦睦邻里、立身谨厚、居家勤俭、严教子孙、读书明德、厚戚朋、慎重言语、讲求功德”。在这12条中,以儒家思想为基,不仅仅涵盖了忠孝仁义,更强调了处世之道。并且突显了其最终目的便是“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裴氏家训,最大的特点便是条理分明,从个人做起,而后到家庭、家族,最后兴邦治国。它明确表明了中华名族对于个人修身的重视,只有一个人做到了完善自我,他才可以在之后的入仕道路中临危不惧。


灵石王氏


由农到商,耕读传家,而后入仕,成为商宦富族。这便是灵石王氏家族的发展轨迹。王氏家族发祥于山西灵石静升。自古历来便是山西的名门望族,其家族院落——王家大院更是成为了历史文化遗产。   为什么王氏家族可以在一个大院中两百多年来相敬如宾,人才繁茂。归根究底,是其代代坚守着王氏家训,躬身践行。   其家训为: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顾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王氏家训,与裴氏家训有着鲜明的区别。王氏家训更重视个人的修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治国 平天下方面并未有太大的要求。这可能与王氏家族独居大院有着一定的关系。王氏家训最大的特点便是随处可见。在王家大院中无论是每个院舍、照壁、墙面、门联,甚至窗户上,都有文字或图案式的王氏家训,让王氏子弟可以随时受到训导。


晋城陈氏
“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这一联,悬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的御书楼,是康熙皇帝为清代名相陈廷敬所写。陈廷敬,出于晋城陈氏一族,一生为官五十余载,是康熙皇帝倚重的纮股之臣。陈廷敬是陈氏家族培养出来的最为杰出的人物。他的一生,浸润了陈氏家训最为精华的部分。
“珍惜时光,多读好书;勤俭持家,和睦谦恭”这是陈氏家训中最基本的准则。而陈氏家训实际上是三首诗,三首词。涉及到读书、做人、持家、做官等方方面面。并且由于陈氏家族世代为官,其家训中最重要的便是“廉”字。有诗曰“诗书勤讲读,财利少贪求”;“清勤务自受,孝友在儿为”;“享浊富徇利之身,怀私心违天害理”等。因为从小受家训训诫,所以陈廷敬在为官五十余年中保持清廉,更是告诫子孙“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而今看来 ,陈氏家训不光光对于陈氏家族的繁荣鼎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今天的廉政建设也起着一定的参考作用。作为大清相国,陈廷敬的一生始终两袖清风,浩气长存,是因为有这样的家训从小熏陶。所以,如今的廉政建设,对于陈氏家训的参考是十分必要的。
结语


三晋大地,表里山河。以儒家思想为基,借先人朴素哲思,使得五千年的山西名卿贤相,人才辈出。他们个个惊才绝艳,入仕封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几载烟雨几许风霜,岁月只顾自流长,而家训文化早已熔铸于山西人的血脉之中,永世不离。


昨天应邀为山西省图书馆《三晋家风·一脉相承》系列讲座配音,朗读到这篇文章,颇有感慨,今天本应推送由微信昵称“主持人 慕磊”推荐的作品《班扎古鲁白玛》即我们所说的《见与不见》,现将这篇文章改为4月18日推送,敬请期待。






留声

让我们一起留住经典的声音

今天是“留声”的第六十四次推送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推送请分享给您的朋友

如果您有想听的作品请私信订阅号

如果您有自己的朗诵朗读作品想分享给大家

请发送至75091901@qq.com
您可以在订阅号回复框中输入“微电台”
即可收听往期作品

所有素材资源均为交流学习之用

用作商业以及其他用途与“留声”无关

本文最终解释权归“留声”所有


您的关注、点赞、分享是对“留声”最大的支持




微信ID:liusheng0121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关注 留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