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有一日人散尽 天南地北忆李村——周喜俊新书还原艺术大家吴冠中等在石家庄的生活

 

“假日偷闲调丹青,背粪筐,当画箱,村前村后画高粱。老乡家,石榴花,石榴结果再开花,安度春秋莫...



“假日偷闲调丹青,背粪筐,当画箱,村前村后画高粱。老乡家,石榴花,石榴结果再开花,安度春秋莫想家。终有一日人散尽,各奔前程,天南地北忆李村”,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题诗《忆李村》。李村位于石家庄鹿泉区东北部,西依太行山,东临滹沱河。上世纪70年代初,吴冠中、黄永玉、袁运甫、常沙娜等一批艺术大家,在这里生活三年,创作出一批载入艺术史的传世之作。周喜俊历时两年创作的纪实文学《沃野寻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河北李村》,即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文转自:石家庄日报 206年7曰9日 A16版

记者 黄蓥

周喜俊采访袁运甫先生【幕后】

吴冠中学生称写李村往事非周喜俊莫属

“两年前刚接触这一题材时我心里没底。”周喜俊现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石家庄市文联主席兼作协主席,全国优秀青年文艺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国家一级编剧。《当家的男人》、《辣椒嫂后传》等20多部作品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及全国文艺奖项,其中电视剧《当家的女人》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大奖。周喜俊性格乐观开朗,聊起文学和人生,真诚的话语和极富感染力的笑声能让人的心情马上明朗起来。谈到新作,周喜俊说刚开始根本没想做这件事。

2014年盛夏,周喜俊到了鹿泉李村镇张堡村,报到那天,镇党委书记梁子杰就迫不及待地给她讲起中央工艺美院在李村的故事:1970年5月,中央工艺美院全体师生驻扎在获鹿(今石家庄鹿泉区)的部队农场,200多名师生分为两个学生连,分别住在李村和小壁村的百姓家中,一住就是三年。以吴冠中为代表的艺术家在这里创作出一大批艺术精品,也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李村镇希望周喜俊能把这段往事写成书。

周喜俊说:“当时我正忙于创作‘当家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幸福谁当家》,不可能中断构思去写一个陌生题材。”梁子杰见她没有答应的意思,着急地说,吴冠中当年的房东已经90多岁,当年在李村住过的老艺术家已接连走了好几位,时间不等人啊。正是这几句话,让周喜俊动了心。

2014年12月,周喜俊赴京拜访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巨德夫妇。刘巨德曾给吴冠中当过助教,他的夫人钟蜀珩是吴冠中唯一的研究生。夫妻两人都是吴冠中的得意门生。说到在李村的经历,钟蜀珩说:“我跟刘巨德的结婚证上盖的还是李村人民公社的章呢”。谈到老房东,她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周喜俊他们要告辞时,一直没怎么开口的刘巨德挽留说:“再坐两分钟吧。”

“这两分钟一下延长到了两个小时。”刘巨德夫妇讲了很多有关吴冠中的故事,其中有两个关键点让周喜俊很心动,一是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自2010年成立,首批就有近200名研究吴冠中艺术的国内外专家,李村这段经历还是个空白;二是吴冠中在艺术上一直探索中西合璧,有些作品有争议,但在李村创作的这批画却是国内外一致公认的艺术精品。此时,周喜俊已意识到,这部书不仅是记录李村这段往事,更要写出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人民、艺术与故土紧密相连的精神内涵。她正担心自己能否圆满完成这本书时,刘巨德非常肯定地说:“此事非你莫属!你有10年农村劳动经历,有30多年的创作经验,相信你一定能用切身感受,写出祖国和人民养育艺术家的深层关系。”

这种肯定让周喜俊感到了一种神圣的使命。她停下正创作的长篇小说,开始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往返于北京和石家庄,采访的当事人和相关人员有70多位,还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令她难忘的是,“老百姓说起师生们给村里带来的文明之风充满感激,对他们的点点滴滴都铭记在心。而艺术家们则记住了乡亲们的好处,记住了生活馈赠的艺术精品。”

百姓的淳朴与艺术家炽热的情怀令周喜俊非常感动,她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融入到了这部新书中。刘巨德在序言中写到:“该书的问世,正是周喜俊作为家人在寻找亲人的故事,作为故土儿女在寻找故土的奇迹,作为文学家在告白文学艺术产生的缘由。”

周喜俊称自己无意中揭开了一段尘封40多年的历史,挖掘到一座深不可测的创作富矿。“这些艺术家们在李村的经历,与我多年坚守的创作方向不谋而合,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认识到,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艺家只有深深植根于生活沃土,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才能创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艺术精品。”

【往事】

吴冠中在李村不但创作了大批精品力作,多年的肝炎也不治而愈;常沙娜帮房东孵小鸡,还带学生跟乡亲们学民间美术;黄永玉在部队文艺培训班当老师,跟当地的农民成了永久的朋友……周喜俊在《沃野寻芳》中记述了这些艺术大家在河北鹿泉的三年岁月,其中不少感人往事鲜为人知。

吴冠中的肝炎在李村不治而愈

吴冠中上世纪90年代重访李村,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我格外怀念李村,怀念李村的父老乡亲,李村的野草闲花。”吴冠中为何对李村念念不忘?周喜俊的《沃野寻芳》给出了答案。

吴冠中是画油画的,在李村时想画画没有趁手的工具,他在村里小卖店发现了一种用马粪纸压成的小黑板,他一下买了几十张,在上面刷层胶替代画布。他还发现房东家荆条编制的粪筐很有特色,一侧高高的背把正好能当画架,筐里还可以放颜料盒、画笔等。好多师生觉得这办法不错,也背起粪筐到庄稼地头写生,成了李村当时最具特色的景象。这就是“粪筐画派”的由来。

吴冠中一开始肝炎相当严重,加之失眠、脱肛等疾病,吃中药西药都不管用。房东家有时熬了小米粥,给他盛一碗,包顿野菜馅饺子,给他送一碗。房东陈吉堂告诉周喜俊,他亲眼见过吴冠中画高粱,大夏天中午地里闷热闷热的,吴冠中在地头上依着粪筐作画,汗水把背心湿透了,蚊子在他的胳膊腿上咬了好多包,他好像啥也感觉不到,只是不停地画……李村生活的后期,吴冠中根本停不下来:《高粱与棉花》《瓜藤》《胡萝卜花》《野菊》《南瓜》《岩下玉米》《冬瓜》《柴扉》《苇塘秋雁》《喜鹊》《麻雀》《池塘》《双燕》《井》《硕果》《山花烂漫》……

吴冠中在疯狂作画中多年的肝炎居然不治而愈,连医生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吴冠中在晚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也许是疯狂作画,精神高度集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气功吧。

黄永玉与鹿泉农民友情持续四十年

黄永玉是中央美院的教授,是1971年春天从邯郸磁县辗转到鹿泉前东毗的。周喜俊通过采访曾与黄永玉等艺术家有过密切交往的徐永利,在书中披露了黄永玉、钱绍武等艺术家在河北的一些片段。徐永利迄今还保留着黄永玉为他父母画的肖像,张仃赠送他的《黄山天都峰》等名家之作。

徐永利自幼喜欢美术,1971年春驻军部队举办文艺培训班,徐永利有幸参加了培训。美术组由中央美院版画系教授黄永玉任教。黄永玉从人物素描开始讲起,还带学员下连队,手把手教他们如何下笔,如何构图,如何观察被画的对象等。他说话睿智风趣,时不时讲段笑话。他讲笑话时一幅很严肃的样子,一旦包袱抖出,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之时,他才像个顽童般爽声大笑。

半个月的培训结束后,徐永利经常拿画作去找黄永玉请教。黄永玉则把他当成朋友,没事就溜达着来徐永利家串门。徐永利尽其所能招待他——弄盘萝卜咸菜丝,炒个醋溜白菜,摊个葱花鸡蛋,买瓶本地酿造的高粱酒……黄永玉从不挑剔,也不说客套话。更多时候,他给徐永利讲绘画知识,教他如何观察生活,如何构思作品。还让徐永利带他去村里寻找能入画的人物,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积累创作素材。

黄永玉是艺术大家,徐永利是农民,他们的友情延续了四十多年。1972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黄永玉找到徐永利家说他爱人心脏病突发已住院,需要马上回北京。徐永利立刻用自行车将他送到石家庄火车站。这年春节前,黄永玉来信邀请徐永利去北京玩几天,春节后徐永利带着十几公斤大米赶到了北京。那次北京之行,黄永玉除了给徐永利做美术方面的辅导,还挤出时间陪他去展览馆、颐和园等地游览。

2008年徐永利在石家庄开了家画廊,84岁的黄永玉亲笔题写店名,还为他画了幅《湘江魂梦图》相赠。

-- END --
分享本文:

如果喜欢本文您可以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文艺联盟丨理想国

欢迎关注“理想国”

微信号:Dreamland427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加入“理想国”



转载需注明出处


    关注 理想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