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市的真实历史故事

 

隋炀帝大业庚午年,我市名永安县,现在的大孝堡名永安堡(距该村东二里有永安寺)。永安堡有个穷书生,名叫郑兴。...



隋炀帝大业庚午年,我市名永安县,现在的大孝堡名永安堡(距该村东二里有永安寺)。永安堡有个穷书生,名叫郑兴。为人忠厚老实,对父母特别孝顺。乡闾差役见他好欺负,便指派他年过六旬的老父,去津地做苦役挖运河,并且规定不准子女代替,想趁此敲一笔。郑兴只好拿钱来顶,这样家中薄薄的家业花个精光。父亲气愤成疾,卧病不起,一命呜呼。郑兴见父亲死的冤屈,不吃不喝,病嚎3日,才入殓下葬。
从此,郑兴力农养母。
隋大业丙子年,隋将尉迟恭率5万兵马镇守白璧关口,布前营、南营、后营、马庄营等营地,设东盘粮、西盘粮等库站。军方经常给村里分派苦役,郑兴年轻力壮,又被派当差做苦。一日回家后,见母亲患病不起,家中一片凄凉。他刚煮了一锅小米稀饭,递给母亲,忽然人喊马斯,杀声震天,大伙四起,与阿莱是唐军程咬金正在抢袭兵站粮草。郑兴忙背母逃难山村,10天后,闻尉迟恭归顺唐军,东川太平,才背母回乡。
自此之后,母亲愈加病重,脸色如似白纸,四肢不能走动。郑兴不断求医,汤药必亲尝,伺候周到,依旧无效。一日,从船头村来了一位老中医,诊脉后说:“你母气血饔陷,五脏紊乱,这哦有用鲜鹿肉调理,做肉脯配五味食之。才可补瘦弱,益气力,强五脏。”可永安县境内无鹿,到疆边得一年半载,岂不耽误疗母大事?郑兴忧心忡忡,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一日深夜二更,郑兴忽然一想,何不用自己的肉代替鹿肉?他一骨碌起身,持菜刀朝腿上割肉,强忍疼痛,将肉剁碎,煮熟为母而事。不日,母亲病情竟逐渐好起来。月余,病愈。
郑兴割股为羹,母食之愈的事情,很快传遍了汾州府各地。
唐武德九年,汾州知府房玄龄亲临永安堡,表扬郑兴为“汾州第一孝子”,将永安堡改为“大孝堡”,并在村口手书牌匾“孝悌贤乡”。
唐贞观元年,郑兴的孝行有司闻于朝廷。唐太宗李世民诏赐:改永安县为“孝义县”。
这就是一县名、一堡名的来历。
明朝万历年间,古城人霍冀,官居当朝兵部尚书。邻居建房和家人因地基发生争执。家人捎书于京中,告知邻居霸占地基一事,让其出面做主。霍尚书回信一封,写道:“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为何不见秦始皇?”霍家见信,主动让出地基三尺。邻居感动,也让出三尺。两家想让地基形成一条街巷,取名“仁义巷”,至今仍在。
孝义城西有个山庄。有个村民院里住着一户赁房居住的邻居,主客两家相处融洽。有一年,院内一株枣树结的果实满枝,两家儿童为争吃枣一事发生争吵,引起两家主妇口角相斗。一气之下,赁房户搬迁到别处。该房主男人回来,见邻居以搬走,问情由,才知因争吃枣一事引起风波。房东男人竟将自己多少年栽育的心爱枣树砍倒,又去将院邻接回。“砍树留邻”一事,感动乡里众人,将村名取为“贤者村”。
孝为人之本,义乃君子宗。从古至今,以出贤德之人而命地名者,屡见不鲜。行孝之人大多必义,有义之人多必孝。不孝不义者,何为人乎?


    关注 孝义龙摄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