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青春期叛逆的无形之手(二)

 

昨天的分享,我们列举了家长朋友们几种常见的想法,分别是:1、我的方法肯定是对的,不会有错,我的管教只让孩子越...





昨天的分享,我们列举了家长朋友们几种常见的想法,分别是:

1、我的方法肯定是对的,不会有错,我的管教只让孩子越来越好;小孩子是必须要严管的,要不长大就翻天了;

2、啥教育方法呀!我们小时候那会,爸爸妈妈都忙得不得了,也没怎么教育,长到现在,还不是挺好的;让孩子自由生长,长成啥样是啥样;

3、孩子是我的心头肉,谁也不许欺负他;怎么可以让孩子受苦呢,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

4、我全部的希望就在孩子身上,孩子不好,我这辈子就完蛋了;

5、小孩子懂个什么,直接安排他就OK了;我还有我的生活,无法把时间都给孩子;

我们试着通过上述常见的想法来归纳一下家长的类型:

第一种控制型家长

他们通常认为自己的方法肯定是对的,不会有错,认为孩子一定要严管。不知道他们是否关注了今年高考后那个自杀的小斯留下的遗书?遗书里是这样写的:

小的时候我有一次因为一直吵着说要喝他(小斯父亲)带回来的花生牛奶,他一巴掌把我鼻血都打出来了。还有他把我带到广东那里去玩的时候,动不动就打,罚站。之后我一直害怕他,甚至听到他打电话回来我就往楼下跑,我爷爷奶奶把我抱过去接电话我就哭。吃饭打嗝一耳光打起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一耳光打过来,他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当然也可以说是什么对我的爱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觉不到,虽然我懂这个道理,但从心里非常不认同。

有的家长说,我严厉,但是我不打孩子。你要知道,冷暴力的威力也是不小的。好好回看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有谁从严厉中成长获益吗?作为父母,你自己比较像你父母中的谁?

听起来,我似乎在说严厉不好。大家请注意,我不是说严厉不好,也不是说严厉好。除去一些极端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多数事都无法单纯的用“好”或者“不好”去界定。严厉也好、宽松也罢,都是需要看场合、看情境、看事件、看背景、看需要、看时间、看目的、看状态,甚至是看性别、看气质、看性格的,不可一概而论。

所以多数情况下,如果你是一位严厉的家长,无论是通过打骂而来的严厉,还是通过言语、神态而来的严厉,孩子到了青春期,多半叛逆的程度比较高。你们的亲子关系会十分紧张,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一定要下决心学习教育理念,学习自我了解。改变任何时候不嫌迟。只有你变了,才有机会缓和亲子关系,才有机会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适时引导孩子的方向。

第二种无所谓型家长

家长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认为孩子自然长就好了,没有那么多这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学习的东西。

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关键看家长自身的综合社会适应水平如何,如果家长自身还不错,比如喜欢学习、做事有目标、有计划、能够坚持,有毅力、说话算数、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心态积极等等,孩子多半也能如他所料,逐步发展,不会偏得太远,因为身教远远胜于言传。

如果家长的综合社会适应水平不良:自己每天满腹牢骚,夫妻两人常常吵架,埋怨指责别人远远多于自我反省,那么,这样的孩子就容易发展得放任自流,很有可能迷恋上大型网络游戏。到了青春期叛逆程度也会比一般的孩子略高一些。

所以家长要做的事,先把自己整好。

第三种溺爱型家长

这类家长要么是自己比较缺少长辈的关爱,要么是自己是在长辈的关爱中泡大的。他们给予孩子过度的保护,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丧失了许多发展能力的机会,能力不足会给孩子的社会适应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孩子自信与自卑冲突对立,不能调和,十分矛盾,烦躁易怒。这类孩子到了青春期要么不爱出门,要么整天纠缠家长,提出一些无理要求。

家长们要明白一点,你再爱你的孩子,你也不可能伺候他一辈子,正常情况下,你总会死在他前面。给孩子最好的爱是让孩子发展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对困难的能力、感恩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换位思考能力、意志力、自信心、责任感等,这些才是孩子未来生活幸福的保障。

第四类糊涂型家长

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现象本身就在标明家长现实生活的“落魄”。这样的家长多半没有自我,价值感低下,通常夫妻关系也十分紧张,孩子成为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筹码。

今年3月报道了一起北大大学生高智商犯罪案件,儿子把自己的母亲杀了,放在母亲所在学校的宿舍里半年多才被人发现,宿舍里安装了监控摄像头,连在他的手机上,只要母亲被发现,他就能知道。他的妈妈是个老师,一个人带着一个孩子,据说小时候对孩子学习要求非常高,一心想着孩子出人头地。孩子“争气”的考入了北大,自己却被孩子早早的结束了生命。

让人心疼的不仅仅是这位付出所有的母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孩子也是很可怜的。原本都可以好好把自己的生活过幸福,却深深的、痛苦的纠缠在一起。这种事太可悲了,

作为父母,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第五种自顾不暇型家长

这类家长自己还是个孩子,都没有长大。他们以为小孩子啥也不懂,可以糊弄糊弄,他们不知道“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再小的孩子,也是有感受的,而且他们的感受原始、真实。你是重视他、忽视他、喜欢他、讨厌他、他可能不会表达,但是他肯定有感受。

如果父母一直是这样的状态,多数情况下,孩子长大后与父母的情感会比较疏离,青春期时喜欢离家出走,对人际之间的感受,要么十分敏感,要么十分迟钝,影响他们人际关系发展。他有可能也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很多事搞不清楚;也有可能少年老成,不苟言笑,沉默疏离。也有可能在不同的领域表现不同的状态,两者兼有。

类型应该还不止五个,夸张的说,有多少家庭模式就可能延伸出多少类型。这也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每个人都有其复杂度,不是单一类型,有的是几种类型的混合。比如又自顾不暇又糊涂;又溺爱又控制;又溺爱又自顾不暇;又无所谓又糊涂;……同时,人的需求成长又是不断变化的,还有可能先控制后溺爱,先自顾不暇后糊涂等等,可以有很多排列组合,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这么复杂,怎么办呢?除非你想从事心理专业,各种模式你都去了解学习,否则,你的重点就是把自己的模式弄清楚,请有经验的老师陪伴你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协助自己调整和改进,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更是为孩子活出一个榜样,别忘记,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



结尾大方的做个广告:

一个人的生活不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太多痛苦;无论你多痛苦,始终存在多种更痛苦的方式。从认知角度看,不幸福是因为无知。

其实我也无知!有人会问:你无知还想当老师教别人?否,我不敢说教别人什么,我做的只是分享,分享经过无数次科学验证的一些结论,有可能让你的生活从此不同的结论。

所以,不要像蔡桓公那么任性。想孩子发展好、想夫妻关系有改善、想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想生活更幸福,想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父母心灵研修班”是你最好的选择。


    关注 知不知上父母家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