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足香港:忽然三年便过去

 

总觉得香港是一个适合独处的城市,尤其当黄昏降临,把生活关在门外,探头望望楼宇间指甲盖大小的天空,仿佛一下子悟出了几生几世的人间沧桑。它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每一秒都在快速改变,或许,正因如此,才更能看到自己不变的内心。...




点击收听粤语朗诵

灯火
2013年8月19日 尖沙咀 多云微雨
灯把内心的光
零零碎碎掏出来
不停地掏着,掏着,仿佛
感觉不到撕裂的疼痛
仿佛要掏出另一盏灯
要用死亡
供养一座城市的
掏着,掏着……
就掏干净了一生
可仍照不见唯一真相
无可奈何地被黑暗
一点点掩埋
冷寂得仿佛从未亮过


注:香港的夜景很美,但我更想看它的星空。请让我们把黑还给夜吧!

香港一年用电量400多亿度,港府首份《户外灯光约章》2016年4月1日生效,已有4千余个物业和商户响应,承诺于晚上11时到早上7时关灯。

报亭
2013年8月20日 中环 间有阳光
似随意敲进街道的铁钉
小、破旧、无名
却成为这个城市最坚实的部位
以文字为生的人
并不需要多敞亮的地方
一层书架
峰回路转,百味繁生
落了灰尘,掸一掸
就能使心重归澄明
以文字为生的人
已习惯在熙攘人群中独处
用一笔一画的耐心
阅读一叠叠庸常、琐碎的光阴
注:纸媒式微,近5年内,香港持牌报纸档已由2800档减为430档,报纸占其营业额不足一成。

但这些档主仍坚守着寂寞,1.8米乘0.45米的档位容纳了人生,也容纳了世界。但愿下次,你会为之驻足,不只为了它30英尺范围内的20分钟免费Wi- Fi,更为了阅读另一段时光。

天空
2013年8月21日 铜锣湾

天气

晴朗
楼群间的天空
是一方蜡染手巾
随意地晾在窗外
一阵风就能把它卷走
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事物
于这座城
它构成不了什么風景
但仍每天一丝不苟
在蓝底上开出白花
这理想和乡愁的旗帜
被人漠视
又供人仰望,多么似
这个城市的生活
注: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仅16㎡,当特区政府2014年初提出打造“东大屿都会”,因涉及一片郊野公园的开发,很多市民反对。市民相信,通过理性探讨,多方设法,香港一地难觅的困境可以得到缓解。

目及方寸,蝇头之利也;若图大志,当放眼天际矣!

大海
2013年8月22日 竹篙湾 密云有雨

——去看海
其实,已没什么必要去看
风、帆和大片的云影
已与它无关
所有的水
被人用泥土包裹起来
春天里,长出陆生植物
至于那片片剥落的鳞
我没提起
你也就装着视而不见
在这没有涛声的海面上
路人各怀苍茫
落日沉入巨大的玻璃楼宇
折射出万顷波浪
溺亡于干涩
是再次消逝
还是另辟归途
注:曾经相约去看海,如今海也许已不复存在。沙田、马鞍山和大埔……它们从地图上冒了出来。香港填海造地约6800多公顷,仅占原本面积的6%(2013年数据)。

当我们老了,希望海还在。港府表示填海造地必须作出前瞻性的长远规划,不能临渴掘井。



碎语

总觉得香港是一个适合独处的城市,尤其当黄昏降临,把生活关在门外,探头望望楼宇间指甲盖大小的天空,仿佛一下子悟出了几生几世的人间沧桑。

十年前的报亭还在那里,档主阿伯招招手,说这里有免费Wi- Fi。

曾以为海枯石烂是最浪漫的誓言,也许你们相约去看的海,已经被填。

其实一天与一年,与十年,又有什么区别呢?

香港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每一秒都在快速改变,或许,正因如此,才更能看到自己不变的内心。



文字:张斐

图片:罗夏

播音:唐昕悦(1、2首)牛芳(3、4首)

注:为尊重方言发音,部分播音有别于文字

初遇罗夏,是在春天,正是桃花开的时候,看到罗夏拍摄的桃花,冷静的、持有距离的视角,惊叹图片表达出了我旧日桃花诗的意境。所以翻看旧日稿件,即兴写了两首,诞生了百合诗亭的第一期。

翻看罗夏的其它作品,每每能找到我诗文的影子,仿佛那些画面我们一起看过,那些文字我们一起读过。

我们都想留下那些瞬间,那些永恒。我用文字,ta用图片。

我想,如果你喜欢读我,也会喜欢看ta!

关注罗夏的公众号,静静品味光影世界。


壳中裂隙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张斐的百合诗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