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水》 管子与乐队  胡志厚

 

《江河水》管子与乐队演奏:胡志厚《江河水》是一首令人心碎,也让人心醉的乐曲。它从另一个侧面演绎着孟姜女哭...







《江河水》 管子与乐队

演奏:胡志厚

《江河水》是一首令人心碎,也让人心醉的乐曲。它从另一个侧面演绎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新婚刚过,丈夫就被抓去做劳役,一去几年不归。可怜的女子决定去千里寻夫,可在路上遇到回来的人,得知丈夫早已死去,她悲痛欲绝,来到数里相送,与丈夫分别的河边失声痛哭……知道故事的人相对少些,但并不影响对音乐所表达情感的领会和感受。

所不同的是,在一代一代后人的心灵期待中,孟姜女的故事有了一个相对满意的结局——孟姜女哭倒了长城八百里,还留下了让后人凭吊不已的望夫石。而《江河水》,则只是一个弱女子望着逝去的江河水无助而凄惨的哭泣,似乎那淘淘的江河水就是她倾泄不止的眼泪。这也是这首乐曲震撼人心之处。

与其他许多中国传统音乐不同的是,《江河水》不是《高山流水》那样带有描述性的音乐,也不是《二泉映月》那样带有叙述特点的音乐,而它完全是宣泄性的。一般而言,人心里有了痛苦情绪,宣泄了、倾诉了,心情就会好些,老百姓的话说:“哭完了,心里就好受点儿。”但《江河水》的宣泄,是宣泄过后更觉凄凉无助。这是一个未经后人加工的故事,还没有赋予这弱女子的哭声以任何“回报”。孟姜女的故事,让后人一提到她,就会想到她哭倒了长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于是人们心中的某种“空虚”得到了弥补或安慰。而《江河水》中的弱女子,在失去丈夫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后,呈现给人们的只有掩抑不住的悲愤和绝望。

《江河水》乐曲的结尾,不是女主人公哭过之后精神得到片刻的解脱,是哭累了,是泪水哭干了。乐曲结束了,故事无法完结,给人们留下的是对她以后生活的担忧。
乐器管子一种吹管乐器,历史非常悠久。在中国古代它曾称为"筚篥"或"芦管"。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管子已经成为中国新疆一带通用的乐器,后来,管子传入中原,经过变化发展,它的演奏技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现在,管子广泛地流行于中国民间,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常用乐器。

管子的音量较大,音色高亢明亮、粗犷质朴,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管子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管哨、侵子和圆柱形管身三部分组成。管子的用途很广,可用来独奏、合奏和伴奏。尤其在中国北方的一些乐种里,管子是非常重要的吹管乐器。管子的演奏技巧非常丰富,除了一般经常运用的颤音、滑音、溜音、吐音和花舌音外,还有特殊的打音、跨音、涮音和齿音等。除手指的技巧外,哨子含在嘴里的深浅也决定着管子发音的高低,吹奏时,利用口形的变化,还能模拟出人声和各种动物的叫声。
胡志厚先生是著名管子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8年由国务院授予“国家级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中央音乐学院教育奖及台湾“中国传统文华薪传奖--民族音乐奖”。自1964年以来,从事中国民族乐器管子的教学、演奏、科研,曾赴美、英、法、德等国家和地区演奏。曾出版《论管子演奏》、《中国乐器博览--管子曲集》等专著。出版了《雁落沙滩》、《秋塞吟》、《江河水》、《中国传统吹打乐》、《中国管子》、《中国民族乐器--管子专辑》等音像制品。
悦读
音乐版《兰亭集序》,原来可以这么美!

婉转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二胡与钢琴,品读老上海和一点失踪的梦

琴箫合奏《赤壁怀古》


    关注 昭华民族音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