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也风流之援毫掣电零陵僧

 

是真名士自风流,中国古代有这样一批僧人,他们或精于书法,或善于诗画,或长于论辩,交游名士,风骚...








是真名士自风流,中国古代有这样一批僧人,他们或精于书法,或善于诗画,或长于论辩,交游名士,风骚于世。天涯作者天池洼人在煮酒论史板块发表《和尚也风流——戏说中国十大风流和尚》,白话僧人风韵,语言幽默,不拘一格,内容引人如胜,考究严谨,可惜只写了2个人物便没有继续,令人叹惋。现今转载作者所写的两个人物支道林和怀素,以飨大家,虽是残杯冷酒,但足可畅怀一观。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怀素(725-785)唐时人,僧名怀素,俗姓钱,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1.三个怀素

唐代共有三个怀素。

第一个是去西天取经不容易的玄奘的徒弟,当然,他不是孙悟空也不是猪八戒,是不是沙悟净却有待考证,他是南阳人,俗家姓范,跟随师父在京兆从事佛教的宣传工作,创立了律宗东塔宗,因为他住在长安太原寺的东塔。

第二位和第一位有些相似之处,都是俗姓范,都在京都工作,都是很虔诚的宗教人士。

第三位便是本文的主角,唐贞元年间的大书法家——怀素,生卒年约为737—800。《全唐诗》、《全唐文》等很多著作都将他和玄奘的弟子混为一谈,其实,这两人相距约两百年。

林语堂在写《东坡传》的时候说:“要了解一个死去一千多年的人,并不困难。现在活着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结,一旦遇有危机来临,谁也不知道他会如何行动,醉汉会戒酒自新,教会中的圣人会堕落。还活着的人总会有秘密。他那些秘密中最精彩的,往往在他死后好久才会泄露出来,因为活着的人离我们太紧,所以评论他们是一件难事。”这话对于苏东坡来说或许不错,但印证在怀素身上时,情形就不那么乐观了。

随着历史的演绎,传奇者更加传奇,英勇者更加英勇,平庸者更加平庸,年代愈是久远,历史也就愈发失去了其本来面目。怀素是一个天才,但他的人生却并不传奇,历史也未曾想将他记下,《旧唐书》《新唐书》没有提及他一个字,我们只能从与他同时同世的人的诗文里的只言片语,遥想他当年风致情怀。

2.少年上人号怀素

怀素出生在湖南名城永州,永州旧名零陵,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永州之名始于隋朝,至柳宗元《永州八记》问世,始名扬天下。

我不知道怀素出生时有没有伴随着紫云香雾,鸡鸣狗叫,但他爹他娘肯定是高兴的跳了起来的(什么?他妈跳不起来?)。他爹抱着他说,这孩子现在都跟我这么像,长大了肯定随我,怀素她奶奶听了一巴掌把他爹差点打趴那儿,说,长大了随你,看你多有出息啊?怀素他爹脸红像个打架的老公鸡,说,不随我长大了让他随他大爷(四声)总成了吧?

怀素他大爷,也就是怀素他爷的哥,是个出家的老和尚,法号慧融禅师。这位远离尘嚣的老和尚可了不得,他喜欢书法,学的是唐初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水平之高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远近知名。怀素从小受这个老和尚的熏陶,跟着他学习书法,痴迷成狂,最后书法成就远胜其爷,竟让这个老和尚反过来开始研究他的书法,乡里人戏称“大钱师小钱”。出家人的心胸果然非同一般,徒弟超过了师父,师父还能虚心求教诚诚恳恳的学习,不嫉妒,不羡慕,更不会去恨,愧杀世人尔!

怀素有一个更了不得的叔父,那就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钱起比怀素大二十八岁,公元750年他中进士时,十四岁的怀素已出家为僧,参加到弘扬佛法的队列当中,承担起了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成了佛法主义的接班人——估计是被慧融那个老和尚忽悠的了。怀素与钱起,一个出世,提前走上了一条别人在无可奈何花落去时才走的远离红尘的道路;一个入世,为了生计而在尘世奔忙,勉励进取。难道这就是字典里所说的“小明考上了清华大学,小红上了一个专科学校,我在商店里做售货员,我们都有着光明的前途”?

这样说也许没有错,前途最终的光明与否,不在于选择了一条怎样的道路,而在于选择一条道路之后有没有走下去的决心与勇气。因为,无论是怎样的一条道路,都不可能是毫无泥泞,一路平坦。“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什么是光明?光明就是无论困难何许多,阻碍何许大,都能坚持梦想的决心与勇气!

怀素名满天下之后,钱起有诗赠之:

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

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馀。
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
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
故池残雪满,寒柳霁烟疏。
寿酒还尝药,晨餐不荐鱼。
遥知禅诵外,健笔赋闲居。

“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馀”,足见钱起对侄儿的钟爱!

怀素出家为僧,也许是生计所迫,也许是想寻求一条别样的入世之路,也许是真心拜师学习书法。不管世人愿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僧人,他都带着诚意义无反顾的,来不及看清这个世界就火急火燎的出了家。出家后,慧融就给给他起了这个法号。人起名字,都要取个好彩头,不可能狗蛋砖头萝卜的乱起。宋人《书院菁华》里说“怀素”的取意是:“怀素一日九醉,挥毫恣意挥洒,所书缣素不知其数,得非名怀其素者耶?”其实,怀素落发时还是个小屁孩儿,哪能一日九醉恣意挥毫?素字有空的含义,朴素纯洁,若说“怀素”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还比较靠谱些。不过,这终究是禅师的一厢情愿,怀素尘缘未了,到底还是没能避开万丈红尘滚滚,大千世界百杂碎。

3.绿天庵

怀素出家的寺院名字很温雅,叫书堂寺,院子规模不大,却是清风自来,白云遥遥,在这清幽古奥的地方了悄然此一生却也不赖。身为僧人,免不了要面佛诵经,由于佛经都是从印度那疙瘩来的,因而有些竟还是梵文,书堂寺虽小,里面的和尚却是有学过梵文的。虽然当时政府没有出台文件要求当和尚必须过了梵文六级,反正怀素闲着也是闲着,学几句“斯里星昂依纳得斯热确虚哈虎文钵英”在人前显摆显摆也是件好玩的事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怀素潜心学习,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达到了专业八级的水平,翻译佛经都不成问题,所以钱起称赞他“能识梵王字”。年岁渐长,怀素将目光转向了草书,那奇异多变的线条,无疑是一个精彩的世界。苦练书法的勤苦与念佛诵经虽是同样的枯寂,但一个是用宗教约束反省改造自我,一个是用充满神奇魅力的笔墨来自展现自我,无疑后者对一个天真少年来说更有诱惑力。正如人说的那样,书法使他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而有些不规矩的性格使他的书法增加了几分跌宕与起伏。

既然选择了“僧人”这个专业,就必须抄经,这是专业必修课,过不了是会挂科的。和尚抄经大多字迹工整,一如小学生抄课文写生字,工笔正楷,写的难看不要紧,关键是态度要端正,透过现象看本质,恭恭敬敬一丝不苟的抄写经书实际上代表了对佛主的虔诚,是修行的一种,可以积攒人品。如果有和尚抄的经书不美观大方,让人看见了往往会脸有愧色。写于建初元年(405年)的《萨婆阿斯底婆地十诵比丘戒本》卷尾说:“比丘德佑于敦煌城南,受具讽戒,和尚僧法相、戒师宝慧、教师惠颖、时间戒场者、道辅惠卿等十二人到夏安居写到戒讽之文,成,具字而已,手拙用愧,见者但念其意,莫笑其字也,故记之。”德佑和尚写的经文字迹不是很工整,而别的和尚“但念其意,莫笑其字”,作者记述这件事以示对德佑的赞美,这是和尚抄经要工整的一个反正。

怀素似乎成心不想当一个合格的和尚,他抄写的经书保存下来的从来没有什么正书,都是草书甚至狂草,这样的字让小学老师看见了不说它是鸡爪子挠的也得说是蘸了墨水的屎壳郎爬的。这也许是他深悟“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的佛理,知道只要心中敬佛不必在这种小事上锱铢必较,或许是他不规矩的性格要求他写草书以示对艺术的崇高追求。考虑到他的年龄,后者更能与这个世界合丝入扣。经书中深奥的佛理对他来说太过艰涩枯燥,不如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艺术能满足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少年天真的他很少在禅房里用功,几卷经书年来年去只记住了一句“阿弥陀佛”。他自己曾说“经禅之暇,颇好笔翰”,这话应该反过来听,好书成性的他只怕是“笔翰之暇,也懒得念经”,要不然他也不会挂科了。

书堂寺的后院有一口古井,人们经常看见怀素在那里洗刷毛笔,不明真相的群众忍不住赞叹这个小和尚真用功,他们哪里知道,他所洗的不是正儿八经抄书之后的毛笔,而是与佛主无关的狂草肆意挥洒之后的余墨。他这是明目张胆的不务正业,结果期末考试的时候阅卷老师故意恶心他,给他打了个五十九分。这次的挂科没有重修的机会,给钱也不让补考,毕不了业的他只能提前退庙。好在怀素行李不多,书堂寺离家也不远,走出寺门,看看周围依旧是白云清风晴空万里,他黯然销魂地想这个寺庙望了最后一眼,在寺庙的墙上唰唰写下几行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当初看到怀素洗笔赞叹他用功的那些人如今亲眼目睹了怀素的下场,忍不住唏嘘感叹,这个小和尚那么用功念经还竟然都给庙里开除了,可见这个小和尚是多么的笨。怀素背对着夕阳往家走去,不去理会那些人对他的指指点点,心里是喜悦还是悲痛,是庆幸还是懊恼?寺庙本来是红尘里最后一处避难之所,许多人在无路可去的时候都借此来暂时逃避这个纷杂世界,可是如今它却被寺庙给撵出来了,这要是传出去以后可还咋混啊?

回到家里怀素越想越痛心,因为回到家之后再想练字就不那么方便了。笔墨也就罢了,不是那么难搞到,关键是纸比较麻烦。虽然当时纸张不是很贵,可是怀素练的是草书,不像楷书那样半天才能写好一个字,他大笔一挥一分钟能写好几十个,练起来就特别费纸,那时还没有净是刊登只许州官打炮不许百姓意淫的光荣事迹的报纸(我怀疑报纸是不是为了书法爱好者才发明的),家境贫寒的怀素能不心疼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没有去抢钱庄也没有去卖身,因为他知道凡事都不只有一个解决的方案,就算你对已经想到的一万个办法都不满意,只要愿意再去想,肯定能找出第一万零一个来。

他首先想到的是在芭蕉叶上写字,芭蕉是多年生植物,叶子宽大可长达三米,俨然是一张绿色环保天然无污染的宣纸。于是他就刨去了房前屋后种的瓜豆,全都栽成了芭蕉。芭蕉长成后,怀素掰下来一张叶子,在上面试写了几下,觉得不错,感觉很好,得意忘形。沉浸于书法曼妙中的他没过几天就把芭蕉叶子掰了个干净,上面写满了自己也不认识的草字。看着满院子光秃秃的芭蕉树他傻眼了,芭蕉叶虽然是可再生资源,可是它再能生不也得有个循环周期吗?

在接下来的日子,怀素开始反思,认识到自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后决不能在杀鸡取卵给猴看了。第二年芭蕉长成之后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这次他不再把芭蕉叶摘下来书写,而是直接在上面笔走龙蛇,任意挥毫。即便如此,芭蕉叶还是不够用,直到有一天他写着写着突然下了一场暴雨,把他浑身浇的透透的。当他看见雨点打在芭蕉叶上把墨迹全都洗去了的时候,灵感暴发:字写满了之后可以用水把它洗去啊!他心里默默地说,以前和尚师傅总是跟我说醍醐灌顶,我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原来这就是醍醐灌顶啊。

怀素很高兴。翠绿葱茏的芭蕉环绕着小院,生机勃勃,纵使是炎炎夏日站在芭蕉丛中练习书法亦是清幽凉爽,使人惬意非常,怀素因此将自己的住处取名为“绿天庵”。怀素书蕉成为一件风流雅事广为流传,近代著名画家徐悲鸿曾据此创作了一幅《怀素书蕉图》。然而,怀素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追求着创新,后来他觉得直接在芭蕉叶上写不方便,不如掰下来铺平写着爽,长在芭蕉树上的芭蕉叶可以清洗,掰下来的也照样可以清洗,然后他就将想法实施,折腾了几次终于不再纠结与芭蕉叶,他将目光转向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工具——他找来一块大木盘和一块方板,试着在上面书写,木板的纹理不粗不细,正适合草书的书写,写了可以擦,擦了还可以写,真是了不得的发明,他的书法水平也在这无限的折腾中突飞猛进。

生命在于折腾。

过得几年,芭蕉叶写了不计其数,再写下去都要基因突变变成黑芭蕉了,木板也被写穿,写坏的毛笔更加无法统计。日久生情,怀素对写坏的毛笔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感觉,那是一种类似爱情的东西,毛笔坏掉没法再用,可又舍不得扔,只好将他们埋葬,还给他们立了一块木板,上面写着两个大字:“笔冢”,和独孤求败的“剑冢”有的一拼,金老的灵感应该就是来自于此吧!

4.名扬天下

放浪不羁的性格、被和尚庙开除的轰动效应,更主要的是在书法上的独特造诣,年纪轻轻的怀素就已经是湖南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爱好游历,每到一处争相宴请。怀素自然是嗜酒的主儿,不然对不起他那放浪不羁的性格。之说以说他放浪不羁而不说狂放不羁,是因为他没有一般清高文人的穷酸相,不管请客的是肥头大耳油光闪亮的糊涂官,还是文质彬彬老教授或者是仙风道骨道貌岸然的道士和尚尼姑,只要有酒就去喝,喝高兴了就开始写字,这些字拿去给小孩儿擦屁股也好,拿回家当爷爷供着也罢,都随意,爱咋咋地。所以有人想求怀素的字只要给他一桶酒,把他灌晕之后想要多少有多少。

相比于清高自爱的狂士来说,怀素实在是放浪的可爱,要是举办一次“感动湖南”人物的评选活动,他肯定能高票当选。那些动不动给人脸色将来拜访或者求字画的达官贵人拒之门外的人,与其说他狂,不如说他矫情。

很快,怀素的名声就传到了湖南最高行政长官——永州刺史王邕的耳朵里。此时的王邕已经是年过半百,突然听说自己的辖区内出了这么一个人,高兴的老泪纵横热辣滚烫,老天终于开眼了。他赶紧把怀素请来,喝了一通酒,真是相见恨晚惺惺相惜。酒喝高了之后,怀素又犯老毛病,在王邕家里的墙壁、屏风乱写一气。王邕见了怀素醉后狂态,又恨又爱,写下一首《怀素上人草书歌》:

衡阳双峡插天峻,青壁巉巉万余仞。
此中灵秀众所知,草书独有怀素奇。
怀素身长五尺四,嚼汤诵咒吁可畏。
铜瓶锡杖倚闲庭,斑管秋毫多逸意。
或粉壁,或彩笺,蒲葵绢素何相鲜。
忽作风弛如电掣,更点飞花兼散雪。
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君不见,张芝昔日称独贤;
君不见,近日张旭为老颠。
二公绝艺人所惜,怀素传之得真迹。
峥嵘蹙出海上山,突兀状成湖畔石。
一纵又一横,一欹又一倾。
临江不羡飞帆势,下笔长为骤雨声。
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
怀素怀素不可得,开卷临池转相忆。

这首诗对怀素的成名功不可没,然而怀素的目标并没有局限在做一个在说湖南的人当中写字写得最好,在书法家中说湖南话说的最好的人,湖南境内已没有比他写草书写的更好的人了,于是他决定远游他乡。

乾元二年(759)对于二十三岁的怀素来说注定是一个永远难以忘记的年份——他遇到了李白。这一年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转帆湖南到洞庭湖泛舟访友,听说了怀素的名字,有些好奇,就找人介绍。凭借李白的名望相见怀素自然不是难事。怀素见了李白比见了王邕那个相见恨晚还要很晚,他与李白都是浪漫型艺术家,一个笔落惊风雨,一个诗成泣鬼神,更主要的是俩人都是实打实的酒鬼。李诗仙大帅哥好酒之甚就不用多说了,人所共知。怀素虽然没能入围酒中八仙,但并不是他酒量不行,是他年纪较轻,等老一辈死得差不多进行第二次华山论酒的时候肯定能摘得“南僧”的宝座。这样两个人在酒桌上如果不引为知己,那才是咄咄怪事。

借酒来刺激创作的灵感本是好事,可惜怀素不如李诗仙有酒品,李白喝高了遣词写诗何等风流潇洒,可是怀素这家伙一喝高就要写草书,还总是大呼小叫,实在不成体统。李白见此情状,也写了一首诗: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这首诗可算对怀素推崇备至,“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王逸少乃是千古第一书法家王羲之,张伯英是人称“草圣”的张芝,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写过一篇《墨池记》,那个墨池就是伯英老先生年轻时候刷洗毛笔和锅碗瓢盆的地方。在李诗仙眼中这两人不过是比怀素早生了几百年才浪得了大名,张颠却是“饮中八仙”里“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张旭,虽然后世将怀素和张旭并称为“颠张醉素”,其实张旭比怀素大了好几十岁,张旭笑傲江湖的时候怀素还是个穿露裆裤的毛头小子,怀素成名的时候,张旭已经去世,所以诗仙说“张颠老死不足数”。诗的最后一句更表明了李白对两人的褒贬。张旭因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书法的妙诣,由此书法精进,可是李白却说“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怀素生来就是当书法家的命,别就像我李白一样,生来就是要当名垂千古的诗仙的,没有这个命,别说是看公孙大娘浑脱舞,就是看脱衣舞也没有用。

怀素看了李白写的诗,高兴的快哭了,一个劲儿的劝酒:“白大爷,白大爷,我爱死你了,来喝酒喝酒。”有酒李白怎么会不喝?俩酒鬼你来我往,今儿个你请我,明儿个我请你,天天泡酒窖里,喝高兴了就一个风流潇洒的吟诗作赋,一个疯狂放浪的挥毫泼墨,写的满屋子都是,屋里头写不下了就跳到大街上不管三七二十一乱写一气,反正也没有城管来抓他们说他影响市容,更没有人会告他们酒后驾车。这样过了一段日子,李白要走了,怀素很舍不得,想留他多住一些日子,李诗仙说:“素素,不行啊,我有事儿,我真的有事儿。”怀素知道再说别的也没有用,看着李诗仙一步步的离开,心里不痛快,叹了一口气说:“你离开了,我也走吧。”

怀素由零陵出发,作万里之行,求师访友,向当代名家探求笔法,经衡阳、客潭州。于代宗大历三年(767),南下到广州向徐浩学笔法。黄山谷云:“唐自欧、虞后,能备八法者独徐会稽(浩)与颜太师(真卿)耳。”(《题徐浩碑》)诗人苏涣在长沙遇见了怀素。当时正是徐浩去广州任刺史,怀素要苏涣题诗,苏涣就写了两首诗,一首是《赠零陵僧兼送徐广州》,另一首是《怀素上人草书歌》:“张颠没在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零陵沙门继其后,新书大字大如斗。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忽如裴曼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又如吴生画鬼神,魑魅魍魉惊本身。钩锁相连势不绝,倔强毒蛇争屈铁。西河舞剑气凌云,孤篷自振唯有君。今日华堂看洒落,四座喧呼叹佳作。回首邀余赋一章,欲令羡铲齐钟张。琅诵口句三百字,何似醉僧颠复狂!忽然告我游南溟,言祈亚相求大名。亚相书翰凌献之,见君绝意必深知。南中纸价当日贵,只恐贪泉成墨池。”
诗中称赞怀素是“草圣”张旭之后唯一继承人,称赞徐浩的书法几乎凌驾于王献之之上,如果怀素得到徐的赏识,定会“洛阳纸贵”。“贪泉”一词是双关语,一指水名,在广东南海县西北;一指贪钱、贪财。末句大有深意。不出所料,后来徐浩成了贪官。《资治通鉴》代宗大历五年,说他“贪而佞,倾南方珍贷以赂(元)载”。

次年,怀素北上岳州。《自叙帖》上说得很清楚。“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芨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凝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
他到了南昌,写了一首《洪州诗》,抒发胸中的抱负。此诗已佚,只在宋代董迪的《广川书跋》中留下了“汉家聚兵楚无人”一句。董迪解释道:“怀素似不许右军得名太过,谓‘汉家聚兵楚无人也’,其与阮籍言‘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气也略等矣。”可知怀素胸怀大志,要超过前人。
邬彤是怀素的表叔,怀素便拜表叔为老师。邬彤是张旭的学生,颜真卿的同学。邬彤便把他留在家中,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王献之的书法如寒冬枯树等,一一给怀素讲解;邬彤又将作字之法的一个“悟”字教给怀素。所谓“悟”,就是要抓住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如山峦、鸟兽、虫鱼、花果、日月、星辰、风雨、雷霆等等,加以观察、分析、研究,从中得到某种启发或感受,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灌注在草书之中,因此获得了许多成就。
一天,怀素要辞别而去,邬彤对他说:“万里之别,我无一物相赠,很感抱歉,我想有件宝赠送您。”当时传说,邬彤藏有王羲之的《恶溪》、《小王》、《骚劳》三帖,这是无价之宝,怀素认为表叔将以此物相赠,可是临走时,邬彤对怀素道:“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意思是说草书的直连(如竖),应像古代的钗脚那样的古朴圆浑,希望你勉励吧!原来就是这么一句宝贵的临别赠言。

怀素离别了邬彤,这次是应礼部尚书张谓的邀请,去京城长安。唐代任华有诗记载道:“狂僧,狂僧,尔虽有绝艺,犹当假良媒,不因礼部张公将尔来,如何得声名一旦喧九垓。”古人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怀素对邬彤的谆谆教诲是刻骨铭心的。有一天,怀素看见几块浮云,像棉花团似的一朵朵分散着,映照着温和的阳光,云块的四周射出金色的光辉,太阳已被浮云遮蔽住了,不禁令他忆起“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李白诗句。一会儿这些积云又很快地消散了,它们又成为扁球状的云块,云块间露出碧蓝色的天幕,远远望去这些白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一会儿像奔马,一会儿像雄狮,像大鹏,有的像奇峰。忽然乌云密布,雷电齐鸣,风雨大作。这时候他恍然想起邬老师说的一个“悟”字,我何尝不可把这些夏云随风的变化运用于狂草之中呢!正如《怀素别传》所说:“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又说:“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一一自然。”从此怀素的狂草,有了一个飞跃,冲破了王羲之、王献之受章草的影响束缚,创造性地形成了他自己的狂草风貌。

怀素四十岁至京兆,向颜真卿求教笔法,并请作序以“冠诸篇首”。《广川书跋》说:“书法相传至张颠后,鲁公(颜真卿)得尽于楷;怀素得尽于草。”怀素是通过颜氏而学到张旭笔法的。颜真卿说:我二十多岁时,曾游长安,师事张旭二年,略得笔法,自以为未稳。三十五岁,从醴泉罢职回来,又特往洛阳去访张旭,继续求教。有次我再三要求张长史教笔法,长史许久不说,乃左右盼望,心情不舒畅而去,我跟在他后面,走到东竹林院小堂里,张公坐在床上,命我居于小榻边,说道:“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岂可言其妙!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子,可须思妙。”张旭举出“十二笔意”授颜真卿,颜之把“十二笔意”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等传授给怀素。又问怀素道:“你的草书除了老师传授外,自己有否获得感受?”怀素道:“贫僧有一天傍晚,曾长时间地观察夏云的姿态。我发现云朵随着风势的转化而变化莫测,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蛟龙翻腾,或如飞鸟出林,惊蛇人草,或如大鹏展翅,平原走马,不胜枚举,美妙无穷。”颜真卿说:“你的‘夏云多奇峰’的体会,使我闻所未闻,增加我的广识,‘草圣’的渊妙,代不乏人,今天有你在,后继有人了。”

怀素晚年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贯休诗:“师不谈经不说禅。”《唐释怀素食鱼帖》后李璜说怀素既食肉又食鱼。《金壶记》说他是“一日九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狂僧不为酒,狂笔自通天”,他志在“狂草”而已。
怀素对佛学也很有研究:有位昙元德尊,从《律藏》中选编了一部《四分律》。相州日光寺有个叫法砺的法师也研究《四分律》,著有《四分律疏》。有一天,他听了怀素对《四分律》的解释,大为吃惊,感叹道:“我研习这书三年了,古人的义章错误实在太多,解释的任务要落在你的肩上!”从此怀素编撰《四分律开宗记》。怀素还懂梵文,能翻译。他的堂叔父钱起有诗道:“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余。能翻梵王,妙尽伯英(张芝)书。”
他晚年患风痹病,于贞元十五年圆寂,享年六十二岁。


    关注 黄柏山法眼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