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川黔线光荣榜:老郑抢险二三事

 

↑一谈到老郑,重庆车务段岔滩站的干部职工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大家都说,老郑就像“关公的大刀”,厚重而...





一谈到老郑,重庆车务段岔滩站的干部职工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大家都说,老郑就像“关公的大刀”,厚重而又淳朴。今年59岁的他,在车站很少听见有人叫他的全名“郑贵银”,因为大家早已经习惯叫他老郑,亲切又自然。还有半年多的时间,他就将离开这熟悉的钢轨,想到这里,每次老郑在黄昏的站台上散步时,总会陷入沉思,这里有他几十年的回忆。

“6.29”水害后的小站指挥人

岔滩站是重庆车务段管辖范围内的四等小站,在这个小站里,每天在车站上班的就那么几个职工。小站虽小,条件虽然艰苦,可是这里的职工在工作上,从来不马虎。

“6.29”川黔线水害后,岔滩站是距离水害地点最近的车站,抢险物资的运输,防洪器具的转运等重任,很大程度上都落在了这个小站上。作为车站值班员的老郑,自从水害发生后,每天接班前,都要在车站巡视一番。周边的居民遇到他,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起得那么早时,他总是笑着答道,“人老了,睡不着,早点起来锻炼身体”。在旁人眼里,这似乎也说的过去,可在老郑看来,这是自己肩上的责任使然。抢险期间,车站会不定期的到达石碴,货场抢险用的机械设备也在不断调整。接班前,对车站总体情况的熟悉,对当天工作大有裨益。在编制抢险石碴车的调车计划时,才会胸有成竹。

35年老值班员的坚守

老郑1974年入伍,1979年退伍到铁路上工作。老郑入路就在岔滩站,从扳道员、站务员,再到1981年通过选拔考试成为车站值班员,算起来,老郑在车站值班员岗位上已经度过了35个春秋,其中的23个都是在岔滩站度过的。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郑话不多,可是干起工作话却“多”起来。“室外高温,注意防暑和劳动人身安全。”布置调车作业计划时,老郑总是喜欢多嘱咐两句,59岁的老郑语速不快,久而久之,身边的同事都习惯了他的“唠叨”。老郑是近视,平时工作都带着眼镜,但是填写《车站值班员记事簿》等台账簿册时,老郑习惯摘下眼镜,一字一字认真填写。涉及到列车编组,老郑还要操作起现车管理系统,不熟悉电脑操作的老郑每次修改或者输入列车编组时总有点慢。“慢”是老郑的特点,但这种“慢”的背后却是难能可贵的认真。岔滩站站长霍军说,老郑当班,我都特别放心,他虽然慢,却很少出错。

特别是川黔线遭受水害后,老郑就明白,这不是一个人事,虽然自己工作了几十年,但是很多情况,自己也是第一次遇到,“活到老,学到老”,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利用交接班时机,他喜欢与车站其他同事探讨调车最优方案和车站抢险运输临时组织办法,让车站在川黔线水害抢险工作中,有条不紊进行。

老郑的铁路情缘

老郑从小在铁路边长大,父亲也是一名铁路职工。父亲去世前,也在岔滩站工作。两代铁路人,一个四等站,他们见证了车站的历史变迁,车站也见证了老郑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从父亲手里接过这只接力棒的那一刻开始,老郑就在心理暗下决心,要对得起父亲的教诲和肩上的责任。几十年过去了,老郑用实际行动,给自己的铁路生涯,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老郑常说,一两天做这个工作可以,但是长年累月地在一个小地方里做着重复的工作,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的。在这个重庆和贵州交界地带的四等小站,兢兢业业几十年,看到工作在每个岗位上的人,年轻的,年老的,从年轻到年老的......每个人都勤勤恳恳地工作,从不奢求,从不抱怨,这或许就是自己坚持的力量。老郑的妻子是工务段的职工,几年前退休了,现在在家里做做饭,种种花草。每次谈到铁路,夫妻俩总有说不完的话,一个说工务部门辛苦,另一个说车务部门更辛苦,谈到最后,两人总是笑了。笑过之后是豁达,选择铁路这份职业,夫妻俩从来没有后悔并为之骄傲。(据《西南铁道报》刘洋 宋曹梓瀚)



编辑:曾俊逸


    关注 成铁微家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