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我们结合孔子的故事来看看他。

 

孔子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推行君子之道和基于君子之道的治国之道。

 

他一生都在在做官,教书,游说。

 

    有一次到了卫国,孔子仔细地看着路边的景象高兴地说:“这儿人不少啊!”

他身边的学生问:“一个地方有了足够的人口,接下来应该对他们做什么呢?”

 

孔子只回答两个字:“富之。”

 

“富了以后呢?”学生又问。

 

还是两个字:“教之。”

 

孔子用最简单的回答方式表明,他对如何治国,早就考虑成熟。考虑成熟的标志,是毫不犹豫,毫不啰嗦。

 

学生们早已习惯于一路捡拾老师随口吐出的精金美玉。就这样,师生一行有问有答,信心满满地抵达了卫国的首都帝丘。这地方,在今天河南濮阳的西南部。

 

孔子住在学生颜涿聚家里。很快,卫国的君主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卫灵公一开始就打听孔子在鲁国的俸禄,孔子回答说俸米六万斗,卫灵公立即答应按同样的数字给予。

 

不须上班而奉送高官俸禄,这听起来很爽快,但接下来的事情就让人郁闷了。孔子一路风尘仆仆,并不是来领取俸禄,而是来问政的,卫国宫廷没有给他任何这方面的机会。

 

反而,后来因为卫国的一个名人牵涉到某个政治事件,孔子因为与他有交往也受到怀疑而被监视,只能仓皇离去。

 

这个开头,在今后周游列国十四年间不断重复。大多数国君一开始都表示欢迎和尊重孔子,也愿意给予较好的物资待遇,却完全不在意他的政治主张,更加不希望他参与国政。

 

孔子只能一次次失望离去,每次离去总是仰天长叹,每次到达又总是满怀希望。正是这种希望,使他的旅行一直结束不了。

 

这十四年,是他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这个年龄,在普遍寿命大大延长的今天,也不适合流浪在外了。

 

而孔子,这么一位大学者,却把这么长久的垂暮晚年全都付之于无休无止的漫漫长途,实在让人震撼。

 

更让人震撼的是,这十四年,他遇到的,有冷眼,有嘲讽,有摇头,有威胁,有推拒,有轰逐,却一点儿也没有让他犹豫停步。

 

他不是无处停步。任何地方都愿意欢迎一个光有名声和学问,却没有政治主张的他。

 

任何地方都愿意赡养他、供奉他、崇拜他,只要他只是一个话语不多的偶像。但是,他绝不愿意这样。

 

在路上的孔子,一直承担着一个矛盾:一方面,觉得凡是君子都应该让世间充分接受自己;另一方面,又觉得凡是君子不可能被世间充分接受。

 

这个矛盾,高明如他,也无法解决;中庸如他,也无法调和。在我看来,这不是君子的不幸,反而是君子的大幸,因为“君子”这个概念的主要创立者从一开始就把“二律背反”输入其间,使君子立即变得深刻。

 

是真君子,就必须承担这个矛盾。用现在的话说,一头是广泛的社会责任,一头是自我的精神固守,看似完全对立,水火不容,却在互相抵牾和撞合中构成了一个近似于周易八卦的互补涡旋。

 

在互补中仍然互斥,虽互斥又仍然互补,就这样紧紧咬在一起,难分彼此,永远旋动。

 

孔子回到故乡时已经六十八岁,回家一看,妻子在一年前已经去世。

 

孔子自从五十五岁那年开始远行,再也没有见到过妻子。这位在世间不断宣讲伦理之道的男子,此刻颤颤巍巍地肃立在妻子墓前。老夫不知何言,吾妻!

 

七十岁时,独生子孔鲤又去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悚然惊悸。他让中国人真正懂得了家,而他的家,却在他自己脚下,碎了。

 

此时老人的亲人,只剩下了学生。

 

但是,学生啊学生,也是很难拉住。七十一岁时,他最喜爱的学生颜回去世了。他终于老泪纵横,连声呼喊:“天丧予!天丧予!”(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七十二岁时,他的忠心耿耿的学生子路也去世了。子路死得很英勇,很惨烈。几乎同时,另一位他很看重的学生冉耕也去世了。

 

其实我认为孔子的意志和待人之道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至于他的学说,我们今天一直在传承。也影响着后来的读书人。

 

对于儒学孔子天人道德思想补足了三代天命德政观与思孟天道性命思想之间的逻辑缺环。

 

综观有关传世文献,可以把握孔子天人思想相当驳杂,由此反映了孔子对于三代思想资源的全面吸取;而作为孔子晚年思想结晶的帛传四篇,则以其比较集中地关注道德贯通意义上的天人关系的内容,表明孔子应合着时代精神而由杂趋一、综合创新的主观努力。

 

因此大致可以说,三代天人观至孔子始一收束,思孟天道性命思想自孔子始得启续。必须指出,将孔子以后的先秦儒家天道性命之学系于思孟,仅仅是取其代表性。

 

事实上,孔子天人道德思想的传授面是较宽的,七十子中,曾参之外,据《礼记·礼运》篇可知子游所获这方面教言也是丰富深刻的,据帛传《易之义》,子贡后来也与闻孔子这方面言论,《缪和、昭力》篇更表明七十子之外的弟子受到孔子天人道德思想影响者也并非绝无仅有。

 

因此可以说,孔门后学承传孔子天人道德思想是比较普遍的,这正是战国时期儒家天道性命之学达到《中庸》、郭店儒家简《五行》、《性自命出》以及传世本《易传》那样的高峰的基础。

 

正是由于孔子承上启下、综合创新之功以及七十子后学延至思孟一系的积极阐扬,儒家天道性命之学才奠下坚实的根基,以致终于结出宋明理学的思想硕果。

 

而这一脉络的理清,若非帛书易传的面世,恐怕终究只能局限于唐宋诸儒那种“道统论”的猜测了。

 

孔子的“仁”、“礼”思想有许多可以值得总结和探讨的地方。研究孔子的思想不能仅仅局限于发现孔子原来的思想真相,还要深入研究、比较区分后代儒家及统治者“损益”后的孔子思想,合理地加以扬弃,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来源于网络,感恩)

 

和韵文化每天发布几篇文章,一点知识,与您一起感悟生活,共同成长!
关注“和韵文化”:
1、点击右上角—关注官方账号;
2、点击标题下的小字体“和韵文化”—关注;
3、搜索微信号“pwl003869”

 


    关注 和韵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