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经文的乞食、洗足、敷座等和般若有什么关系?

 

一、六成就是什么,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佛经都讲「无我」,为什么还会有「我闻」的存在?三、一时的含意是...



一、六成就是什么,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佛经都讲「无我」,为什么还会有「我闻」的存在?

三、一时的含意是什么?

四、经文的乞食、洗足、敷座等和般若有什么关系?

请看星云大师为我们讲解:



法会启建因缘分第一 【讲话】

这一分所讲的是佛陀演说般若法会的因缘。从如是我闻到佛陀入舍卫大城乞食:洗足已,敷座而坐。看起来和一般人一样的去来行住、穿衣吃饭,日用家常生活无异,为什么却以此经文来揭开甚深般若一会的序幕呢?我分四点分别讲说它的内涵和意趣!

一、六成就的重要。

二、如是我闻的我。

三、一时师资合会。

四、生活即是六度。

这四点是了解启建「金刚法会」因缘的眼目,也是般若妙用无穷的流露。经典上说:「见因缘法,即见佛。」若能由此信解法会因缘,那么入般若室,得般若珍宝,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一、六成就的重要

成就的意思是因缘果熟。就像世间的人事物的成就,其中的每一个因缘都不可或缺。比如:一个人的成长,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这过程必须有父母养护、师长教导,乃至各行各业供应衣食住行的因缘等等,一个人才可能平安健康的长大。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也是一样,要具足土壤、空气、养份、露水等因缘条件,才可以从一粒种子长成绿荫遮天的大树。因此世间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彼此因缘依存的成就,更何况出世间的佛法呢?世尊每每在宣讲法音妙谛时,首先必须具备六种因缘的成就,哪六种成就?

信成就--大众对闻法的信心已经建立了。(如是)

闻成就--大众都已具备闻法的福德资粮。(我闻)

时成就--讲说的时节因缘已经成熟。 (一时)

主成就--说法主正欢喜地演说妙法。 (佛)

处成就--法会的地点非常的合适。 (舍卫祇树给孤独园)

众成就--闻法的信众都集合到齐。 (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要启建一场法会,必须有六种因缘的成就。宇宙间无一事无一物是违背因缘法则,而可以单一的存在。《长阿含经》吹法螺的故事,可以引喻因缘和合的关系。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那里的人从没有听过法螺的声音。有一天,一个善于吹法螺的年轻人,来到这个国家,走到一个村落里,拿起法螺吹了三声,然后把法螺放在地上,村庄里的男男女女听到这个声音,都十分惊奇,纷纷跑来问这个年轻人:「你吹的是什么音乐,怎么如此婉转悦耳啊?」年轻人指着法螺回答:「是这个东西发出来的出声音。」村民们用手碰触法螺说「喂!你可以再发出声音来吗?」法螺却默然不响。年轻人再拿起法螺吹了三声,空中又再度回荡美妙的音声。村民们才恍然大悟:「优美悦耳的声音,并非是法螺的力量,必须要有手、嘴、气彼此合作,法螺才能发出声音!」

二、如是我闻的我

佛法诸多的经论都讲「无我」,也都一再强调「我」是烦恼的根源。为什么佛经里却都要安置一句「如是我闻」的「我」呢?佛经里的我,指的是阿难尊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大弟子?因为佛陀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的阿难嘱咐,经藏之卷首必须置有「如是我闻」,以区别外道的经典。另外,在佛陀灭度后,七叶窟结集经典,阿难因为平生侍佛不离,因此大众公推他登座诵出佛陀曾经说的经文。由于阿难尊者多闻又兼慧解,所以佛经之卷首都有「如是我闻」,表示是阿难听闻佛陀亲口所说的。

这是事相上的「我」,指的是阿难尊者,但在一个真如理体上,不过是随顺世谛,假立宾主。我闻,主要是令众生启发信心,显示般若实相。

佛--无说一法--我:假立宾主,随顺世谛

闻:根识和合,无闻无得

为了进一步阐释众生执假象为「有我」,继而产生愚痴的知见,《杂譬喻经》瓮中影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一点警醒的作用。

有一对新婚的夫妇,感情十分恩爱。有一天,丈夫对妻子说:「你到厨房去拿些葡萄酒,我们一起来享用。」妻子到了厨房,打开酒瓮,瞧见自己的身影映在酒瓮里,以为丈夫另有其他的女人,便气呼呼的回到屋里,指著丈夫说:「你这个没心肝的人,你把女人藏在酒瓮里,还娶我做什么?丈夫不明所以,跑到厨房去探个究竟,也打开酒瓮,看见自己的身影,生气他的妻子,竟然敢在酒瓮里私藏一个男子,两个人彼此相互指责,怒骂对方的不忠。

这时候,有一个出家人,恰好来到他的家里,问明夫妻俩人争执的原因。出家人带着他们到厨房里说道:「我帮你们把瓮中的人赶出去。」出家人就用石头砸碎了酒瓮,一切男女相都不见了。这时候,夫妻俩人才明白自己的愚痴,把瓮中影像误认为是实有的。

三、一时师资合会

佛经里一概没有交代讲经的年月日,都用「一时」来交代。为什么佛陀不明确表明时间?因为所谓的时间概念,不过是缘于众生业感果报不同。例如:地球上每一个国家的时间都不一样,台湾的时间是下午一点钟,美国已经是凌晨了。一个地球因为地域不同,就有「时差」的分别,更何况佛经里的「十法界」的时空,又哪里能用娑婆世界的时间涵盖得了?

佛经的「一时」泯除众生对有限时空的观念。在诸法平等性中,只要我们和佛陀能师资合会,虽然只是「一时」感应,在法性里却是亘古无穷的受用。

四、生活即是六度

金刚经的第一分,主要叙述佛陀着衣持钵、次第乞食、洗足敷座等等日用寻常事。已经觉悟的佛陀具足有六种神通,为什么还要穿衣吃饭?吾人若欲信解《金刚经》,受持《金刚经》,圆满《金刚经》,要能会得佛陀这一段般若风光,要能明白般若无二般,一切现成而已。

唐朝有一位慧海禅师,初次参访马祖道一禅师。

马祖道一问:「你来我这里,有什么事吗?」

慧海回答道:「我是为求佛法而来。」

马祖道一说:「我这里连一物也没有,你跑来这里求什么佛法?你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哪里有什么佛法可求?」

慧海无奈的问说:「那么请问禅师,什么是慧海的自家宝藏?哪个是慧海的本来面目?」

马祖道一说:「现在问我的那个当下即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全无欠缺,你何苦向外觅求?」

佛陀于《金刚经》中示现的日用行住生活,旨要吾人打开昏蒙的心眼,在穿街过巷,觅食求衣,当下那个即是,因为生活即是六度,六度要在人间生活展现般若的光明。

六度的示现--着衣持钵:由身律仪的肃静、安详、显示持戒的摄用。--持戒

城中乞食:令众生能有见佛闻法,广植福田的因缘。世尊乞食,以法味布施众生。--布施

次第乞已:乞食要依次第的规矩,不可拣择贫富贵贱。不论满钵或空钵,或食物好坏,都要以忍辱心

平等视之。--忍辱

饭食讫,收衣钵:这是精进波罗蜜的示现。世尊从入城乞食到收衣钵,一切都不假手他人。--精进

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是禅定波罗蜜的实践。--禅定

以上圆满--般若

佛陀一日的生活,从穿衣吃饭到洗足敷座完成五种波罗蜜。这些呈现于外的日常形相,是般若的「相」,也都是从般若的「体」流露的,应用于生活的行住坐卧则是般若的妙用。

六度的生活--持戒波罗蜜:着衣持钵--手上放光---↘

布施波罗蜜:城中乞食--足下放光---↘

忍辱波罗蜜:次第乞食--眼睛放光---→般若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饭食讫收衣钵---口中放光↗

禅定波罗蜜:洗足已敷座而坐--通身放光↗

五度以般若为导,修行以般若为炬,佛陀示现这段般若放光的六度生活,没有扭捏作怪的展现神通,是要我们自己往内心去觅求。如何过一个「放光」的般若生活,打破内在的黑闇执迷,而不是去依靠上师的灌顶加持;也不是求圣水符咒就能消灾免难。《地藏经》云:「下心含笑,亲手遍布。」诸佛菩萨要成就度化的志业,是谦卑如地,含笑亲手布施。般若是光,光是没有染污,清净自在的。放光不是诸佛菩萨才有的,只要在生活里,我们说柔软的爱语,不也是口里放光?能亲手为别人服务劳动,不也是手掌放光?对于他人的轻贱垢秽能含容不二,这难道不是通身放光吗?《楞伽经》说:「一念不生,即如如佛。」这一念不生即是般若放光的生活。

如何有般若,如何能开悟见性,别人代替你不得!我引用「不能代替」这则公案,做这一分的结语。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行脚参学,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三番两次的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他说:「我们发心来参学,现在半途而废实在可惜。我知道你很倦累,那么从今以后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代劳,只是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哪五件事呢?」

道谦笑答:「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

道谦的话,宗圆终于领悟,这一切是代替不得啊!

本文选自星云大师著作《金刚经讲话》



太平禅寺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梅村茅塘桥

0510-8815070


    关注 无锡梅村太平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