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即育己,修行从哪里开始?

 

理解自己的情绪来源,理解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理解我们自身的缺陷,才会意识到很多问题其实不是孩子的,而是我们自己的。...



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请注明出处。

如果觉得好,麻烦您顺手分享到朋友圈:)



午饭时,姥姥在厨房喊我端菜上桌,正在帮女儿夹菜的我没有立刻回应她,而是先把餐桌腾出一个空位,才去厨房接盘子。姥姥开始数落我没眼力见,害她端着盘子站了好久。女儿突然认真地说:姥姥,你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呢?你这么凶,妈妈会紧张的,她本来可以做好的,你这么凶她反而做不好了。小姑娘如此言之有理,姥姥也无言以辩,只得悻悻地看了她一眼,我则在一旁偷乐起来。

后来,我跟一位心理医生朋友聊起这事,朋友沉思了会儿说:你不觉得孩子是家里最聪明的人吗? 她可以敏锐地察觉一个家庭的问题并反应出来,而我们大人们由于长期的生活惯性,反而对自己和家庭的问题视而不见了。

朋友的话引起了我的反思。我想起自己在辅导女儿作业时,觉得她不专心或马虎,瞬时由亲妈变“后妈”,对着她大吼大叫甚至体罚;想起在练琴时对她的手形指法严厉要求,练不好就要求她不断重复;想起在游戏时,遇到困难不允许她退缩……,这类事情在我跟女儿的相处中好像比比皆是。姥姥曾多次提醒我不要对孩子过于严厉和苛责,这样只能破坏她的学习兴趣,毕竟她只是一个刚满七岁的孩子,当我厉声的指责时,她的关注点只会集中在害怕上,而不是在学习里。

然而,理都懂,然并卵。我清楚自己身上的各种问题,然而,在育儿过程中,当触发我情绪的点出现时,隐藏在心里的负面情绪还是会不受控的出现,继而影响我的孩子。我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为什么明明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还是会反复犯同样的错误呢?



或许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每个人的情绪密码和情绪惯性,从小,我自己的父母就用严厉、着急的方式教育我,父母的情绪深深的印在我的脑子里,心灵里,当我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就会情不自禁的用父母曾经对待我的方式对待我的孩子。这种想法让我不由地感到一阵恐慌,我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不想把任何不好的情绪、不好的思维习惯传递给她。虽然我总是不断告诫自己接纳孩子所有“我”眼中的不完美,比如动作慢、贪玩、不专心……,我应该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她,允许她慢慢改变,可是现实中,我却经常因为自我情绪的失控而没有带给她足够的安全感。

朋友安慰我,能反思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修正的开始,一个人只有在觉察之后才会有意识的控制和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再说,生活也不会对一个孩子永远都满怀善意,让孩子看到人性真实的一面也未尝不可,她知道妈妈会生气,会愤怒,她也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确实,有了孩子后我才开始真正关注自己,开始追根溯源的了解自己情绪变化背后的原因,寻找释放和消除情绪的出路。



其实,反思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事实上也很难找到这样的方法。理解自己的情绪来源,理解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理解我们自身的缺陷,才会意识到很多问题其实不是孩子的,而是我们自己的。当我们尝试慢慢改变,孩子的那些“问题”也会自然而然地改变。孩子是一张白纸,也是一面镜子,她把我们看不到的呈现给我们。不断修正的亲子关系,从来都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我们自己。修正的路要走多久,我们不知道,但在冲突与触动中不断反思是我们修正的动力,至少,我们都有希望。

亲爱的孩子,人生如果说是一场修行,你就是那个让我改变的天使。妈妈想和你一起成长,一起变得更好。

欢迎有共同志趣爱好的您,投稿和合作,相关事宜请发送至邮箱:

xinya0624@hotmail.com或者通过扫一扫加入我们的微信群进行讨论交流。

-------长按指纹一键关注-------
微信号:爱宝贝爱自己
扫一扫上方二维码加入群聊


    关注 爱宝贝爱自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