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觉 - 四月刊

 

以弘扬鲜活的禅宗文化为生命的内涵。从根本源头上引领我们体会东方先哲的智慧,直接带领我们进入“禅”的王国。...



精彩栏目

如是禅修
《禅意周末-心经之旅》
如是禅修之【实修的味道】
公益禅修报名
4月9、10日
点我了解详情
精彩栏目

禅修导师简介

直呈的禅

如是早茶三分钟

唯识妙法:什么是唯识

如是禅文:心法与文化传承
导师简介

大信居士

本名 苏军敬。

“如是禅”发起人。

精通禅宗、易经、书道等东方文化。

以弘扬鲜活的禅宗文化为生命的内涵。
所弘扬的禅,是唐朝六祖慧能纯正“禅宗禅”的现代版本,是鲜活的觉悟方法。是从根本源头上引领学生体会东方先哲的智慧,直接带领学生进入“禅”的王国。
直呈的禅
禅宗是小乘禅数之学与大乘义理发展完备之际在中国产生的佛法修行方式,其特点在于直呈,直指,直证。

目前比较流行的“内观禅”的禅数法门在禅宗产生之前即已在汉地流传,而禅宗之禅是在它们基础上的超越。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常用来表达禅宗的特点。当然,这是早期禅宗的特点。后期的禅宗,则常见语录公案成堆,绕路说禅,甚至于以西方净土为备选方案,大雄大力的直指禅风较为稀有。

禅宗是彻底的顿法门,一通到底,通贯了其他宗派为修行所安立的各个阶次,从最初始阶段与最圆满阶段,因此,也可称为不历阶次。

禅宗修持并非暗证,而是“心印”与“经印”之间各各重重交相印证。“藉教印心”、“心心相印”正是对此的写照。常用来印证禅宗行人证量的佛经有:《楞伽经》、《维摩诘经》、《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圆觉经》和《楞严经》,即通常所说的“禅宗七经”。

禅宗修持的学人,或是直接依止过来人,或是先自行“藉教悟宗”,而其见地终须经历过来人的印证。见地无误,功夫上便能“就路还家”。禅宗行人之间的互通互参是行人不偏、宗风不坠的优良传统。

“禅宗是大密宗”,其“密”在于且须直呈,直指,直证。
精彩栏目

如是早茶三分钟




什么是真修行

点我阅读





自在

点我阅读




但向己求

点我阅读





为什么要修行

点我阅读
精彩栏目

唯识妙法

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的世界(一)

摘录:一般大家说到“唯识”都会说是“唯识学”,为什么我们称为“唯识妙法”呢?把这个“学“改”妙法”是由于我们要突出它的操作性,也就是我们一块儿来学习,每一个方面都是要用以指导我们的实修,这就是起名为“唯识妙法”的一个动机。

点我阅读

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的世界(二)

摘录:唯识,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只有识”。“唯”唯有嘛,“识”就是了别功能,“识”不是一个实体,是一种功能,是一种能力,分辨的能力,了别、了解、分别的能力。唯识,也就是“一切都是了解、分别,而不实际地存在”。

点我阅读

”唯识“线下沙龙体会(上)

摘录:他们的言辞真实、敞开,真诚地布施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只为希望这些真实的体会能够利益到他人,这样的利他心,具有着从心到心的感染力。相信对于每位有缘阅读的同修来说,都是宝贵财富。

点我阅读
精彩栏目

如是禅文

心法与文化传承

2016-03-07



心法,是超越于语言的直观领悟,是智慧状态中的内容。体证心法,才真得传承。才真鲜活,才有盎然的生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亦莫能外;否则,纵然言辞天花乱坠,也是未得古人心,只是在皮毛上做肤浅文章。

得心法,是一种状态。在那个状态,没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区分与对立,没有任何前定的存在,没有所谓的“一”,而全然是在当下的因缘条件下现起种种内容,包括感知与手段。只是自在的流淌,法尔如是地呈现。心法,不可言传,只可被指引而自行领悟。所谓“父不传子”与“从上以来,千圣不传”,不是不传,而是无法传。所谓的“身传”与“言传”,都离不开自己的领悟。终究需要自心的一段功夫。

什么是自心的功夫?软化心念,少粘连,不粘连,无限缩小心念的刻度,甚至于超越所谓的刻度。粘连,就是惯性习气,就是妄执,心念的刻度就因为有粘连而粗大。优美精妙,都有一个根本的特征,即刻度无限细腻。心念刻度,没到相应的细腻程度,就无法领略那个刻度上的相应优美。

如何做功夫?通过修各种止静定功,平息躁动,软化心念的外壳,进而软化粘连成串的心念。当软化至相当程度后,心念的粘连松动,念头与念头之间的连带惯性降低,不断涌起的念头将变得越来越灵动,越来越清朗,心念单元之刻度由此逐渐缩小。粘连越小,刻度越小。无粘连则无刻度。无刻度,则绝对的优美。当心念刻度足够细腻,即能洞悉事相之中微细内涵。而要彻悟其中真谛,却需心念超越刻度,以至于无任何对待,无“心念”之形迹,且无所谓的“一”遮蔽真相,而是纯然的本然呈现、如是流淌。至此,方为证得斯事之“心法”,并感通于古代圣贤心意,乃至于体得“同心”的境界。

文化传承,少不得这个“心法”,少不得这个“与古人同心”的体证,为其活水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心法之源洞开,才能有纯然的清楚。否则,于下游河床中做文章,水难保清,甚至一片污浊,且时时有顺流而“下流”的危险,埋没古人心,误导群生,更耽误自身慧命。证得心法,方可言及文化之传承。而文化的正传承,在“心法”这一根本前提之外,尚需另外三项要件:一为典籍的通晓,二为事相的明了,三为气机的感通。经典文义,行事物相,天地人气,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只能是一片疏狂。而三项却终究依托于“心法”而开展;如“心法”未得,三项终究肤浅。无此“三加一”,难称“文化传承”。三界唯心,法界唯识。心,并非只是意识心,而是层层深入,从意识心到根本的觉性,最后是智慧,方便称“智慧”为“心”。心法通,实则开启智慧。智慧为本来具有,人人都有,个个不缺。开启智慧,难就难在能够相信自己也具有,丝毫不缺;难就难在对其开启只需转动当下的一念。当下,如是见,如是住,如是行,即是。当下即是一切心法。如是,才好说传承文化。

本刊内容来源自大信居士在 “如是禅” 订阅号的文章以及相关微信群中的原音资料


    关注 如是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