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未来•头条丨挑战科学最前沿: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理解未来讲座第20期开讲

 

科学无疆界,对科学的爱也不分地域。有这么多爱着科学的人,与我们一道在科学中分享每一个或是激动、或是欣喜的瞬间,我们何其有幸。...



在许多人心中,“魔都”上海一直是金融和娱乐重镇。然而今天,在纽约大学上海分校举办的第20期理解未来讲座则让所有人看到了“魔都”对科学怀抱的巨大热情和惊人能量。

2016年9月10日,理解未来系列讲座首次来到上海。我们惊喜地看到,有从北京赶来的未来论坛的铁杆粉丝,也有专程从湖南、广东等地赶来的新朋友。会场座无虚席,甚至连阶梯上都坐满了观众。

在上半场讲座中,艾社康主席及董事长威廉•哈兹尔廷博士发表了题为《科学助力人体自愈:再生医疗和免疫治疗前沿》的主旨演讲。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问题关注度的提高,精准医疗和免疫疗法等名词不断见诸报端。正如哈兹尔廷博士所言,“这事关你的健康、未来,也事关你所爱的人、所关怀的人的健康”。

哈兹尔廷博士围绕“再生医疗”及“免疫治疗”两大主题展开了探讨。“再生医疗”乍听起来颇有几分神秘,但事实上却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随时随地都在经历一代又一代的细胞再生。哈兹尔廷博士提出,人体“从本质来说是不朽的”。再生医疗的承诺在于在同一人体个体体内产生新组织、新器官,重设人体组织年龄,让人体机能回到更早的阶段,即回归更年轻的那个“你自己”,让衰老、疾病或受损的组织、器官得到更新。哈兹尔廷博士从科学家及企业家的双重视角指出,再生医疗“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尤其是需要一系列的科学家合作,而这部分的科学尚没有得到充分的投资。”哈兹尔廷博士建议投资方加大对再生医疗的投资,促使更多的技术突破产生。



我们或许已经听说过一些著名的免疫疗法的例子,却对免疫疗法缺乏一个清晰的概念。对此,哈兹尔廷博士解释道:“从根本上,它是一个治疗癌症和肿瘤的方法。”传统的化疗方法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健康的细胞,对人体造成进一步伤害。而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们发明了免疫治疗方法。这一新模式“使用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找到发现癌症或者是恶性肿瘤”。免疫治疗能够拯救人们的生命,或者将人类的生存期延展到可接受的范围。在未来,免疫治疗还有很大的潜力等待着发掘。

最后,哈兹尔廷博士总结道:“我们深入地了解我们的本体,了解我们到底是什么,而且不断地了解我们如何让机体功能实现更好地修复甚至是恢复,甚至有可能让我们深入地了解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革命的起端,一个开始。”

接下来,由毕马威中国医疗保健业主管合伙人姚凤娥女士作为嘉宾主持,《科学美国人》主编玛丽特•迪克里斯汀娜、哈兹尔廷博士、微芯生物董事、总裁兼首席科学官鲁先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及北大博雅转化医学研究院、理事长许晓椿作为对话嘉宾,从学术、应用及传播等多个角度,就什么是精准医疗、如何让精准医疗更“精准”、再生医疗中的难点等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共同对20年后的世界表达了自己的畅想。



讲座的下半场名为“世界因你而变”。适逢人工智能发展60年之际,主旨演讲者们的报告自然也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展望。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老师的主旨演讲题为《智能的本源:回顾与展望》。他认为,“只有回到历史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更好地展现未来”。他首先回顾了人工智能历史上的几番冬夏,特别指出:“今年是人工智能的60年,60年在中国有特别地意思,也许60年代表着你需要重新开始。因为在60,我们会觉得60甲子。60年结束了也许代表着一个新的轮回的开始,而在这里我们也需要在人工智能这里开启一个新的智能。在50年时经历了人工智能的冬天,十年后热回来了……我们要从农业、工业过渡到智业社会。人工世界的矿源就是数据,那就是人的智力。新IT的时代到了,因为我们要开发人工世界了。所以说人工智能就是两部分,人工有多广,智能就能系有多深。这就是今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变得重要的原因,这就是一个甲子的计算。”



因为AlphaGo大胜围棋大师李世乭,许多人开始担心人工智能是否会导致负面效应甚至会毁灭人类。对于这种人工智能威胁论,王飞跃老师幽默地说道:“我觉得人类灭亡很有可能灭亡,但正如飞机失事不能怪地球引力,人类灭亡威胁人类也不能怪人工智能,那是人本身的一部分。人工智能走到今天,那是层层的科学,上到伽利略下到牛顿,都是做这件事。我给大家讲这个,就是希望大家对人工智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它就是我们时代的技术,我们要用激动之心来迎接它,特别是年轻人。另外,人工智能科学追求的必然的结果,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研究,所以大家要有敬畏之心。最后要有平常之心。对人类最大的威胁不是技术,任何的技术都是双刃剑。谁能灭了人类,只有人啊。”王飞跃老师的精彩观点引得现场不断爆发出阵阵掌声。

在名为《人工智能趋势:计算范式的革命》的主旨演讲中,地平线机器人科技创始人余凯博士先从几个小故事开始讲起。这几个例子虽小,但反映了共同的大时代背景——人工智能革命。如果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人工智能的革命,那么这次革命相较前三次有哪些不同呢?余凯博士认为,这次革命会让人类重新开始审视人与机器的关系。“过去几次产业革命都是产生技术、系统、机器,是以人为中心,延展人的体力和脑力。但是今天人工智能革命所产生的机器与系统不是以人为中心的,它可能是坐在你的对面跟你下棋,甚至下得比你还好。这样的一个系统,它的一个鲜明显著的特征是什么呢?它是自主的决策和行为。就是这个自主非常重要,它在一个不确定性的环境里面能够自主做决策,能够理解这个不确定性是什么。”

余凯博士指出,从计算机科学的本质来讲,要实现人工智能,其物理形态其实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我们怎样实现智能的算法,从而使得机器有感知、认知到决策的可能。深度学习在过去几年推动了几个革命,第一个革命是计算机视觉的革命。第二个发生革命性的领域就是语音识别。而今年,增强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开始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与语音、图像不同的是,之前是讲感知,而这个是关于决策的。它是说怎样去构造一个很精美、优美的模型,使得我们怎样去让一个系统在一个环境中如何连续做决策,去优化一个长期收益的问题。”



结合进入互联网行业以来经历的几个小故事,余凯博士从创业者的视角预言了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他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会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智能车、智能玩具和智能家电的诞生。“因为终端的智能、网络的接入,使得我们整个互联网接入的节点它比移动互联网又要增加十倍。所以那个时代的王者一定比今天时代的王者经济规模更加巨大。人工智能使得很多终端都变成了真正智能的、可以接入数据的。这是 我看未来10-20年间最大的产业机会。”

人工智能研究往往被认为是纯理工科的范畴,似乎和法律这一人文学科无有交集。然而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国征律师的主旨演讲《律师对人工智能的期望》却别开生面地表达出了人文领域对人工智能应用的愿景。

高国征律师指出,“技术有驱动未来的全新能力”,因此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里大有潜力,但同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是不容小觑的。“整个AI的系统有很多功能,比如说图像识别,这非常重要。自然语言处理也是AI的长处,但是如何让这个系统能够实际解决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不同功能的集成,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我们有那么多海量的书,要有一个机器把它全部读遍并且要有一个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机器要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它还要了解这中间它的一个结案,它的总结,必须给出我们智慧的答案,这的确是非常困难的任务。我觉得现在的机器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未来还是有可能的。”



以《专利法》为例,高国征律师认为,在法律中,起诉案件里提到的词汇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差距甚大,如何向法官进行解释对人工智能来说也是一个难题。让人工智能确实了解并处理好这些信息实为不易。

而在削减诉讼成本方面,或许人工智能能够帮到许多公司和律师的忙。“如果AI帮助我们做文件的处理可能就不一样了。比如通过人工智能帮助分析其中的一些问题,这样很多的公司都能承担得起诉讼的费用。前面所说几十亿的诉讼费,事实上就不用花那么多了。如果我们有AI的话,可能不用这么大的开销来做这样的诉讼了。”

在对话环节中,由《自然》总编菲利普•坎贝尔博士作为嘉宾主持,上海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助理教授杰弗里•艾里、上海纽约大学科研副校长汪小京、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张峥与王飞跃老师、余凯博士和高国征律师一起,就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未来五年人工智能能为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及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心与顾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正如纽约大学上海分校校长杰弗里·雷蒙所言,未来论坛“连接起世界,把真正的科学与技术创新连接在一起,这对我们科学发现来说非常重要,对技术创新的流程也非常重要。” 未来论坛理事、Apax  Partners(安佰深)全球高级合伙人张曦轲先生也在致辞中指出:“我们的使命是通过未来论坛,使得中国更加重视科学,让我们的孩子们愿意学习科学,也愿意把科学家当成是社会真正的大明星。” 对此,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女士则笑言“科学离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非常近”。



科学无疆界,对科学的爱也不分地域。有这么多爱着科学的人,与我们一道在科学中分享每一个或是激动、或是欣喜的瞬间,我们何其有幸。



    关注 未来论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