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关于和颐酒店,也许你已一脸冷漠

 

步入正题之前,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上周五你朋友圈里刷屏的是什么呢?你能想起来?很好,那上上周五呢?再往前一个...

步入正题之前,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上周五你朋友圈里刷屏的是什么呢?

你能想起来?很好,那上上周五呢?再往前一个周五呢?

我想大部分人与我一样,已经不记得了。

大家把“朋友圈”称作“万票”,因为这个圈子似乎是万能的,在里面,你可以秀颜、秀游、秀恩爱,寻物、找人、提问题。有人问我平常用哪个app看新闻,我说用朋友圈。

三天前开始渐渐退去刷屏之势的新闻,你还记得是什么吗?

是的,这篇推送依旧有关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希望你还没有忘记。

4月3日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五花八门的媒体们对此纷纷发表态度:有反思性别暴力与家庭暴力的,有教女生如何自救的,有怀疑这是一场针对如家的阴谋的,有联系柳岩事件讲女权的,有对话受害女生的,有约访网红谈女权的,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向遭受各种评论的受害者表达歉意的……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鲁迅先生如是说。但很抱歉,我还是要传递一些负能量:几乎所有媒体都不愿也不会放过这个“大新闻”,几乎所有媒体都试图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平心而论,无论是善意警示还是恶意揣测,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乘着遇袭事件热潮赚取更多关注的嫌疑。包括北大新青年平台本身,也不可免俗地要在这个话题上说一两句。哪怕每个媒体下的评论都褒贬不一,但这些评论本身也形成了对这些媒体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见证,在大事面前不表态反而约等于冷漠

当然,除了公共媒体之外,朋友圈也是此条新闻传递的主战场,有的只是转发,有的号召扩散,有的表示关注,有的表达恐慌,有的吐槽如家,有的痛骂人渣,有的抨击警方,有的呼吁行动,有的安利防狼用具,有的传授自卫知识,有的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


我向来不爱转发刷屏消息,但这次也耐下心来一一点开阅读并写下此篇评论,原因之一便是:大家都在关注这件事,我不关注就会out。当别人在喊被一只狐狸撩了时你不知道他去了哪家动物园,当别人在聊阿尔法狗时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品种,当别人在说柳岩事件时你不知道柳岩是男是女,你便会有一种深深的困惑,一种被整个时代所抛弃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的产生仅仅因为你今天脱机自习。我们生活在一个把人际交往看作必需品的社会中,因而我们轻易便被朋友圈绑架,我们不得不转发消息以融入这个圈子而不致被它的洪流淹没。

但朋友圈也不傻,它给我们留了一条生路:很快会有新的消息刷屏,旧的消息自然可以被忘记。如今,距颐和酒店女生遇袭事件发生仅过去5天,我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寻找相关推送已需要向前翻好久,一个曾经的“大新闻”,已被爱心募捐、问卷调查、活动预告、帮忙投票、人生感悟、各种吐槽等等信息渐渐淹没,直至消失,终被遗忘。

昨天,网上传来涉案男子李某被捕的消息,然而转发这张图片的人却寥寥无几。
我突然有些惶恐,不是因为女生遇袭事件本身,而是因为事后的发展进程,从朋友圈中的刷屏之势到鲜有关注,它似乎在一夜之间火了起来,又在一夜之间死了过去。这起遇袭事件绝不会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但我不记得之前是否曾有类似的新闻在朋友圈中“兴风作浪”,也不知道之后是否将有类似的新闻在朋友圈中“搅弄风云”,但我知道,它们都已或都将成为我们记忆深处的沉渣,再难泛起。

每年中国都存在着无数的烂尾新闻,我们大可简单地将其归咎为人类的先天生理结构导致我们很难将某个新闻转化为长期记忆,或是责怪“相关部门”未能尽忠职守然后痛骂他们以泄心中余愤,但我希望你能静下心,想一想,在转发完一条消息到朋友圈后,社会责任感得到满足的你是否安心地继续在转发下一条中让这种满足感持续膨胀。至于上一条的相关报道?

“哎呀,反正都大同小异。”

当那些或许曾被我们嫌弃、嘲讽、抨击的公共媒体还在密切追踪案件进展时,我们早已被其他更火的事件吸引而去。

我在开头曾说,朋友圈似乎是万能的,因为它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医治我们的“懒癌”,它不能融化我们的“冷漠”,它不能让我们在今天对十天之前转发的一条新闻追问一句“现在如何?”

我们不得不接受,所有事情都会成为过去的事,但在一件事成为过去的事之后,我希望它依然存在于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做人们的记忆。



北大新青年

关注网络社会的众生百态

记录青年眼中的信息时代

我们一直在寻找

对互联网有独特想法的你

微信号:pkuynd


    关注 北大新青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