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师的作品要画成这个样子?

 

LICHEN不止一次的被别人问道,为什么一些艺术大师,明明能好好画画,为什么最后的作品竟然画成了这个样子的?有些什么你看不懂画了什么东西。这些大师只会“乱画”吗?...



有人甚至还有疑问:王兆中老师现在的作品为什么“寥寥几笔”就有那么多人喜欢,王老师只会画写意画吗?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



那我们先看一个比较典型的艺术大师——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的作品,下面是毕老师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世界名画了:
好的,我们稍微放松一下,知道大家看不懂,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一直这样画画的,接下来试着欣赏一下下面的作品。



无论是从构图,体块转折,还是身体结构的表现,我们肯定不会相信这是13岁孩子的作品,其实我们更不会相信的是,这竟然是毕加索早期的素描

(身体研究 作者:毕加索(13岁) 创作时间:1895年)

毕老师的早期作品可不止这一幅:
毕加索15岁时所绘的作品 《第一次圣餐》(1896)


是不是惊呆了所有的小伙伴?
创作时间:1896年[图片]艺术家的母亲
作者:毕加索(14岁)
创作时间:1896年

最初的圣餐/侍者男孩
作者:毕加索(14岁)


我受够了,为什么毕老师明明能够好好画,却画成........


这个样子??

这是有原因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认识一个国内的艺术家:

先看作品:
(黄河船工)(局部)
  扭曲的笔触,充满着力量的面部,吃力的表情,似乎在诉说着自己一生的故事,认识王兆中老师的人,一定会对王老师早期作品留下上述的印象。
这难道就是早期的作品吗?错!

往下看:


是的,这些是王兆中老师最早期时候的作品。但是为什么王老师现在的作品不再写实了呢?这些艺术大师到底在想什么呢?
为什么王老师把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画成了这个样子的?

什么叫好的作品?像不像并不能决定这是不是一幅好的作品,一幅好的作品,画的像不像是次要的,或者是无关紧要的。一个艺术家用最简练的笔触和手法,把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到画布上,不拖泥带水,以最纯粹的笔触和颜色来突出内心最直接的情感。
这样的作品应该更能直接触动我们的内心吧,一幅作品表达出了的不仅仅是我们直接的感受,它所承载的东西,是无穷的。是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如果刻意的追求画的像不像,而失去了原本艺术家想要表达诉求,只是刻意的描绘眼前的事物,这样的作品,不算是一幅有内容的作品。我们用画的像不像来评价艺术品的高低,是完全不正确的。



    关注 LICHEN艺术资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