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时,家长最容易犯的四个错误(下)

 

羞辱孩子,相当于在以消极的方式影响TA的大脑通路;而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先学会倾听孩子……...



作者︱Melanie Greenberg
编译︱简颜


昨天我们介绍了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容易陷入的两大误区:一次性说得太多,以及反复唠叨同一件事情;今天我们继续谈谈另外两个误区:责骂或羞辱孩子、以及从不倾听对孩子大脑通路造成的消极影响。

误区三:责骂或羞辱孩子


小孩子并非天生就具备父母所想要的体贴和同情心,他们往往是透过体验父母的言传身教,去学习并且发展出自己的“同理心”。所以,父母期待孩子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这并不合理。

当孩子没法做到“体谅他人”时,并非因为他们本质很坏。只是因为他们的这个阶段,只关注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东西,还会不断测试他们行为的边界——哪些是外界可以接受的,哪些是外界不能接受的。

很多忙碌的父母在孩子不愿合作时,常常会感觉到愤怒,甚至会把愤怒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在这种时候,家长可以花一点时间,关照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感受,先用深呼吸或自我对话的方式平静下来

这儿有一个反面案例:孩子不愿意遵照要求收拾好玩具,这位家长很生气:「我反复要求过你,整理好你的玩具,而不是把它们扔得整个客厅都是。你到底有没有听进去?难道你没有看到,我一天都在忙着照顾这个,照顾那个,现在我还被你的玩具绊倒,还要浪费时间去收拾你的玩具,你怎么能那么自私呢?

虽然我们能理解并且同情这位家长当时的沮丧感,但是这段话里充斥着大量责怪和不尊重:比如指责孩子「自私」,暗示孩子有问题。孩子会内化这些消极的标签,认为自己「不够好」。羞辱一个孩子,会以消极的方式改变孩子的大脑通路。这种时候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某种行为是不可接受的,但孩子本身仍然是值得被爱的。

以下就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我看到玩具并没有归位,这个让我感觉不太舒服。对我来说,保持家里整洁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会住得更舒服。这些玩具晚上也需要休息,如果你今天把它们放好,明天就可以接着把它们拿出来玩。」

上面这段话中,家长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但是没有愤怒或责怪。TA的要求很明了,也不过分惩罚孩子,还准备好了激励措施——只要收拾好明天就可以接着玩,TA不会给孩子的人格贴任何消极标签。
误区四:从不倾听
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尊重其他人,而最好的教育方式莫过于家长身践力行,成为一个尊重和关心他人的好榜样。然而,很多父母会觉得倾听孩子是最艰难的工作,因为孩子会不断地打断我们,或者我们的思绪被其他要做的差事占满。孩子在足球比赛中进球得分,回家后兴奋地跟家长谈论这场球赛,这种回应就很糟糕:家长(眼睛不看孩子)心不在焉地说:「哦,那太好了。现在你去和你的妹妹玩吧……(自言自语)烤鸡到底需要多少度呢……」

有效的倾听包括身体语言,比如保持眼神接触,通过表情和声音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支持。上面的对话中,家长实际在告诉孩子不要去烦TA,足球比分这种事情对孩子重要,但对TA并不重要。这会让孩子感觉孤独,不够重要,以及感觉自己不够好。

同样的场景,有效沟通的方式:

孩子说足球比赛进球得分的事,「你进球得分了?这真是太棒了!我可以看得出来,你也很为自己的表现感到自豪呢。我想听听你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家长表现出对孩子进球这件事的兴趣和热情,邀请孩子进一步描述当时的情况。他还有效地抓住了孩子未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自豪感,帮助孩子去进一步了解和理清自身的感受。这类回应会让孩子感觉到他是重要的,是值得家长关心和关注的。家长充满同理心的反应可以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情绪,并且发展出更好的同理心。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当时实在没有办法分神倾听,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现在我很难静下心来听你说话,因为我在忙着做饭,但是10分钟后我可以听你说」。设定并明确一个清楚的沟通时间,比不情愿地听或三心二意的倾听要好。记住,要求等待的时间不能太长,因为长时间等待对孩子来说很困难。

总结
与我们的孩子保持有效的沟通,需要时间和精力。家长首先需要去关注自己的感觉,关注一些自发的冲动反应,通过一些方式比如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选择更警觉、更有意识的反应方式。家长先照顾好自己,才会有能力和能力去照顾好孩子。这意味着你可以需要重新排一下你人生的优先顺序,对某些事情放手,而这都是值得的。

家长告诉孩子做某事的后果,可以帮助孩子确定边界;倾听和授予孩子自主权,能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父母尊重孩子、保持一致言行,设定必要的界限,会帮助孩子更有效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孩子会更喜欢自己,并且在成年后发展出更满意的亲密关系。

关于作者:

Melanie Greenberg博士,在加州和旧金山执业的心理学家,专注于正念、儿童养育、家庭沟通等。
编后按
本文由优儿学堂独家编译,转载请先联系我们并注明出处。
如果您也有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困惑,欢迎留言或发邮件给我们:
info
@winnovator.com



    关注 和文化心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