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然请命的斗士------梁从诫

 

在这个环境异常脆弱的国家,梁从诫无疑是一个坚强而固执的存在。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为自然请命的斗士。...



在这个环境异常脆弱的国家,梁从诫无疑是一个坚强而固执的存在。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许,这位78岁的老人在与疾病抗争数年之后,因内脏器官衰竭,撒手人寰。
他过世的消息,就像一枚小石子,激起些许波澜,但很快便沉没在大型盛会闭幕、房贷政策波动,以及一系列中国式的社会新闻里。11月2日,在位于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灵堂里,梁从诫的告别仪式简单而略显冷清。依从他生前的心愿,仪式婉拒花圈、花篮,前来悼念的人们手执单枝鲜花,向他进行最后的告别。
有人评价,梁从诫的离世,代表着中国环保一个时代的结束。1994年3月,梁从诫创办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时,环境保护还只是一小群社会精英的想法。短短十多年过去,一小群人的行动已几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954年,梁从诫毕业于清华历史系,曾师从陈翰笙先生攻读世界史研究生,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工作与环境保护没有太大的关系。

1989年开始,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以及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说起梁从诫先生全身心地进行环保事业还真算是偶然。梁从诫在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时收到读者来稿,他第一次发现,以发展经济为名,乡镇企业造成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情形十分严峻。此后,梁从诫决定投身环保,他在56岁辞去公职。

1993年开始梁从诫先生关注民间环境保护活动。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9月,组织了第一次环境教师培训,地点也是在户外——十三陵的德陵边上的荒地里开始了培训会。

1994年之后,自然之友陆续开展过羚羊车、野马车、美境行动、绿色希望行动、绿地图、自然体验营等公众教育活动,同时,自然之友像一只母鸡一样,孵化出了无数民间环保小鸡。



1998年,由于梁从诫多年来积极参与了保护中国文物的活动,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被文物界推选为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

2000年,被北京市奥申委聘请为环境顾问。

2002年,任“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

2006年,他骑自行车出行遭遇车祸,此后健康每况愈下,连走路也困难,后来甚至头脑糊涂。

2008年初,自然之友举办迎春茶话会,梁从诫冒着寒风,赶到会场,看望会员,并亲自给敬一丹等名誉理事颁发证书。

2009年3月,自然之友举行成立十五周年座谈会。梁从诫由人搀扶着走进会场,许多老会员上前与之握手。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9岁。 11月2日上午10点,梁从诫先生的告别仪式低调举行。社会各界上千人士自发赶来。



梁从诫先生出生在名门世家,祖父是梁启超,父亲是梁思成,母亲叫林徽因。多少名人之后把前辈们的名气和老本吃光后,就渐渐无名了,既不做学问,也不做事情,漠然地活在世上。正如作家刘恒说过的那句话:“好比大湖中的一滴水,掬起来几乎不见,洒下去就彻底不见了。”

梁从诫先生硬要挣扎着浮出来,弄些保护环境、给子孙后代留点绿色的事情,终于弄出了响动,有的响动甚至令世界都很吃惊。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对梁先生充满敬意的原由了。放眼看看,梁先生这样的人在中国不算多,而是少得可怜。

我们是该为改变中国的生态状况而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了。梁先生生前就在做,用他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自然请命。

在生态环境如此严重的今天,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梁从诫。

本文部分摘自——中国青年报


    关注 环保众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