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东华·十(上)——参观高桥绒绣馆

 

9月16日上午,在陈彬教授的带领下,学员们来到了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高桥绒绣馆,参观并欣赏了精美的绒绣作品。绒...





9月16日上午,在陈彬教授的带领下,学员们来到了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高桥绒绣馆,参观并欣赏了精美的绒绣作品。



绒绣起源于欧洲,19世纪末传入上海,高桥绒绣融入了苏南刺绣和高桥网花工艺。上世纪80年代,是“高桥绒绣”的鼎盛时期,高桥成为全国最大的绒绣产品出口基地。“高桥绒绣”现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地斥资600多万元于2009年建立高桥绒绣馆,并涵盖展示、制作、销售、保护、传承五大功能。旨在保护和传承绒绣技艺,促进绒绣市场发展。

(孙馆长向学员介绍绒绣家居)


这套家居的另一侧就是绒绣馆的镇馆之宝《拿破仑穿越圣贝尔纳山》,这是上海工艺美术大师汪振南的作品,取材于世界名画,于1998年绣制,历时两年。整个作品气势恢宏、立体感强、技艺炉火纯青。





绒绣馆馆长、著名绒绣艺术家孙原丘先生向我们具体介绍了馆内的绒绣作品,从地毯、沙发到椅子都装饰有绒绣图案,从而组成一套精美的绒绣家居。绒绣工艺的制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通常情况下,一平方米的布料,熟练的绒绣师傅需要耗时一年完成,这足以见得这套家居作品的珍贵性。

(绒绣作品《汶川的希望》)
(学员们参观绒绣工作室)
(学员们在体验区体验绒绣的绣制)


孙原丘先生谈到,绒绣对材质要求的严格,一般使用毛纤维在十至十五公分的进口羊毛线,国内毛纤维的长度无法满足这一条件,这也大大的增加了绒绣工艺的成本。再加上成熟的绒绣绣师数量很少,完成一件作品,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因此一件精美绒绣作品的市场价值就不言而喻了。针对一些欧美国家将绒绣应用在圣诞袜上,并低廉出售的情况,他感到十分痛心。他认为对绒绣的传承应定为在高端市场,低端市场只会使绒绣艺术走入绝境。



绒绣的传承人,同时也是我们此次非遗文化传承人研习班的学员之一的何冬梅女士从事绒绣工艺已经20余年,她坦言每一幅绒绣作品的诞生都花费了绒绣师大量的心力,应该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


(何冬梅与其他学员在其作品《姐姐》前合影)
来自贵州省黎平县侗族刺绣传承人陆彦梅表示在看完绒绣工作室后深受启发,希望能将自己的刺绣技艺与绒绣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精美的艺术品。

审稿:张芸  苑国祥

撰稿:许天博

摄影:王之仪

信息员:陈盟盟

如需咨询课程信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技术咨询培训中心官网,进行咨询。


    关注 东华服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