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的分层

 

今早匆匆将《北京折叠》读了一遍。在这里记下一点想法。...



今早匆匆将《北京折叠》读了一遍。在这里记下一点想法。这个中篇故事很简单,里面要强调的是“分层”这么个概念,说到底是个对于区隔的讨论。很多人都在说此故事揭露了中国大城市当下的格局,的确不假,但这个格局好像又没到郝景芳描绘的这个程度,起码不是如此机制化的分层。这么说来,我们的社会还是有那么一些改进的可能性的。这小说我看出来了四个“分层”,一一道来。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故事构建的背景,而《折叠北京》中的北京社会分层则借助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层彻底被分层了。现实中的社会分层其实是个社会学经济学上的统计和趋势,通过大致的定位区分出市民和生活在特定区域人的不同,一是能够研究这其中的缘由,因果和机制;二是能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和证据使政策服务于不同层级的人们。这个分层比较起小说中的分层那就显得不那么彻底了,小说为了凸显这种无形分层事实上的“全方位立体化有形”,借助了空间和时间将北京城切割成了三个空间层次,拥有三种不同的时间等级。

不同人不同类型的文字描写东西不一样,这几天我翻了翻老舍的《四世同堂》,看了看老舍笔下写阶级,不同层次人们之间的瓜葛和来来往往,老舍构建的叙述是夹杂着浓浓的历史感的,外行地说,我觉着老舍是想要裹着历史仔细洞察(大小)人物们生活中里里外外前前后后这么种作家,是那种关心微观层面下的文化,社会和历史变化的人,像是个细致地做着北京城人种志的文化人类学家。反过来,郝景芳给我的感觉是个清晰的传统定量社会学家,关心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性和阶级定义,看看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出身,教育和收入之间因果的这么类作家,所以她设定的社会分层在逻辑上是清晰的,是挑明的,是敲明叫响的。老刀,本小说主人翁一辈子生活在第三空间,为了小女儿上学的事帮着第二空间的一个人去第一空间传递个信物带个话,这一下各个分层就被串联起来了。

 

文化分层

文化分层这个东西不好定义,大概的意思就是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样式,喜欢不同的东西,着装标准,欣赏和审美风格,吃住的要求,对于物品功能和使用方式的讲究,说到底大概能用“品位”这么个词去说明文化分层。法国那个布迪尔有本《区隔:品位判断的社会批判》这么个著作,里面其实就问了一些众人觉着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为啥欧洲职业人的孩子们会喜欢蓝色多瑙河这样的音乐而原来的乡绅贵族们的后代更喜欢巴赫十二平均律?为啥工厂里的纺织工人们不喜欢去博物馆看看莫奈马蒂斯?为啥那些富有的人会自然而然的获取到很多的社会关系而工人们的交际圈子反而会很小?为什么索邦大学的学生同在一个学校上学学习同样的专业比如艺术史,毕业后会有完全不同的境遇和工作待遇?布迪尔这700多页的书提供的答案感觉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文化像是钱一样是个资本,而这个资本能受着“钱”的资本,“关系”的资本,还有其他“抽象”资本(比如说:荣誉,脸蛋,家族背景,大学牌子等等)的相互影响。布迪尔是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他觉着文化本不应该受到其他资本的控制导致其分层,可现实却不是如此。

所以在《北京折叠》里面文化分层就显得很自然,三个空间中城市的文化风格截然不同,人们的穿着,街道的宽广程度,楼之间的高度和间距,绿地的大小,人们吃的饭,空间的整洁程度等等等等都被区分开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科幻地描写在三个空间下就连太阳的颜色都是不同的,是异样的。我们总说普罗众生生活在同一个太阳下,看来连这个物理规律在小说中都不再适用。文化的分层进一步让社会框架下的分层显得充实和饱满。

 





人的分层

郝景芳勾画出来的两个“分层”终归还是要为“人的分层”做铺垫了。我觉着在写人的分层的时候,作者其实没有特意地残酷地犀利地把这层次感一览无云地展现出来。我确信有很多经典文学是能让读者一下觉着那张鸿沟和阶级隔阂是不可逾越的,但《北京折叠》仅仅是蜻蜓点水了一下。这里面人的分层通过3个关系勾勒出来:

1)一对处在不同阶级的青年男女的恋爱;

2)一个从第三阶级攀爬到第一阶级空间下做事的官员与仍处在第三阶级家庭之间的联系;

3)一个为了让下一代过上好日子而在空间上穿梭于三个阶级的垃圾工人与不同阶级人之间的社会接触

这世界上总有穷家小子爱上富家公主的事情,只不过这故事里面还不完全是这样,这种阶级矛盾没那么尖锐。这里的小伙是个上进的生活在第二阶级的知识青年,在一次在第一阶层实习期间中认识了这个漂亮的第一阶层的女孩。男孩疯狂迷恋着女孩,女孩虽喜欢男孩但是却已经订婚成家。第二阶层的男孩实习结束没办法总去第一阶层,所以聘请了需要钱的老刀去给这女孩送定情信物。这个设置下男孩和女孩的分层更加绝望,因为就算是印度种姓制下也有男女共同私奔的可能性,起码他们生活在一个地表面上,但是在“折叠了的北京城”下,这个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了。

老刀在给这个女孩送完信物之后误打误撞遇见了叫做老葛的第一阶层官员。老葛属于那种优秀的通过层级选拔提上来的优秀干部,自己生在第三空间,而如今在第一空间管理雷达方面事物。老葛虽然身在第一空间,但是趁着认识老刀,托付老刀为自己还在第三空间生活的父母带去点物资。这个分层显得很妙,如果说老葛家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这个家族占据了高低两个层级中的两端,这是一个整体中的强行切分。

最后,老刀的整个经历其实是周游世界这么个经历。老刀在与不同人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在不同空间下的观察中看到了“层级”之间的“趋同”和“完全不同”,透过他的观察为读者呈现出最直接的细节。三个空间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上文已经分析到;但同时,三个空间的人们却都还是人,都会爱,都会笑,都会紧张,都会警惕,都会狂喜,都会冷漠,都会自娱自乐,都会有礼义廉耻。瞬时间人的分层既是分层,本质上又不是分层了。

 

人性的分层

人性的分层不太好谈,我主要想到了这么三个细节:

1) 老刀说即便是第三空间的年轻人,现在也不愿意再去做垃圾工,即便他们也知道垃圾产业是支柱,是铁饭碗,是稳定工作收入的来源,但第三空间的年轻人更愿意去追求美,自我绽放和外表的东西。在这个层面上说,他们和第一空间的富家小姐和少爷们没有区别,一个时代下的年轻人的追求是相似的。社交网络时代下,有些人在晒钱和富有,有些人在晒生活,食物和享受,有些人在晒着讯息和咨询,有些人在晒着思想和文字,本质上大家都在晒,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时代精神(zeitgeist)”。

2)小说中当老刀被第一空间的人发现之后,老葛对其有一个判断,他们确定老刀来自第三空间是因为老刀裤子上商标。我觉着郝景芳在这里还是挺有同情心的,老刀并没有被她强行标示。她没有以非人的方式区分不同空间人们的特征。2013年电影《极乐世界Elysium》里面描写的就狠很多,马特达蒙饰演的地球上的劳工者们都被强行输入电脑芯片,他们是下等人类,他们只有从命的份而不能反抗。他们需要按照指令行事,电脑记录着他们的所有行动。如果要把人性的分层再往深刻推一步,这大概是个思路。

3)第一世界的头儿有可能执行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这个政策,如果是这样,包括老刀在内的所有人都只能失业了,他们唯一的一点价值将不复存在。小说中一直在强调之所以把第三世界人们的生活时间缩短到晚上,是因为在不需要劳动的时候如果过分向人们提供闲暇时间不利于整个区域的管理。我觉着郝景芳对于时间上的管理这点想的挺狠的,这对于人类自由的规训就像是福柯说的那是权利最直接的体现。福柯说学校,医院,军队,工厂,这些都是规训机构呢,可别说如果把生存的时间再一点点剪短这样一种非人的惩罚机制。这是对于人性彻底的分层式对待。

结语

大概就想了这么多。最后提一下“另外一个视角”,我好奇郝景芳在写《北京折叠》的时候自己在想什么?她作为一个清华的博士生她自己的位置是哪里呢?她想改变么?她想晋升么?教育的普及化的结果就是即便是清华的博士在社会中也不自然而然占据一个精英位置,这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当今确是现状。社会学家曼海姆,希尔斯,柯林斯等人说知识分子阶层其实是个存在在社会阶层之外的层次,他们是社会分离之外的一群人,他们甚至不具有利益代表。郝景芳是那种隔岸观火冷静描述着一切的作家么?也许是吧。


    关注 HenryH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