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远帖》的回归

 

王珣(公元350-401年)晋代书家。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和其父亲洽、祖父导三代皆以...





王珣(公元350-401年)晋代书家。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和其父亲洽、祖父导三代皆以能书著名。官尚书令,卒赠车骑将军,谥献穆。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王珣真迹《伯远帖》的年代仅次于《平复帖》,堪称无上至宝,其书体为成熟的行草,运笔自然,各字是分立的,古逸洒脱,确实是晋人特有的风神,堪与二王争辉,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其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更加珍贵。其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

《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

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伯远帖》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钤“乾隆宸翰”、“涵虚朗鉴”二玺。

王珣(350—401年),《晋书》本传载:“王珣,字元琳,小字法获,导之孙,洽之长子也。孝武(晋孝武帝司马曜,373—396年)雅好典籍。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郄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隆安初(397年)(晋安帝司马德宗)迁尚书令,赠车骑将军,开府,谥献穆。”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宣和书谱》载:“珣三世以能书称,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宣和内府藏王珣书二件,《伯远帖》为其中之一。

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经由她娘家侄孙卖给古玩商,辗转卖给郭世五。在《伯远帖》本幅上钤有“郭氏觯斋秘笈”,就是郭世五的收藏印。郭世五藏此二帖始终保密无人知,死后此二帖归他儿子郭昭俊所有。抗战胜利后,郭昭俊把他父亲郭世五的觯斋藏瓷全部捐献故宫博物院,因此郭昭俊得到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襄理的职务。1949年他随银行撤退到广州,在广州被疏散,到了香港。他在香港向教会借一笔款,以二帖作抵押品。1950年因做生意赔本,而借款已到期限,他找到徐伯郊商量办法。徐伯郊立刻给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写信,马衡院长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珣是书圣王羲之的侄子。即是书圣家人,自然书法有无限功力。王羲之生活的晋代,结合那时代玄妙风尚,继承汉魏书体,书法上有不少新意。而王羲之,王献之一门为晋代书法最为着名的家族,其书体奇锋异笔,真有无限不可道之美。可惜其墨宝真本,一一散失,不能直面真容令人遗憾。而这件《伯远帖》颇得二王的笔法之妙,借此我们大可以一见书圣妙笔的面貌。

此帖是一幅王珣的私信,纸本纵25.1厘米,横17.2厘米。行书5行47个字,其文云“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内容当然对书家来说无可无不可,看看有若神助的书法,挥洒、流畅放纵、肆意,写什么都美,一字一字,皆有风格,皆有光彩。只凭一只毛笔,就能够在轻薄的不觉白纸上,创造出一个书家眼中的光明仙界,令人赞叹。我有点心虚,还有点笨嘴拙舌。

此帖经北宋内府收藏,着录于《宣和书谱》,明、清董其昌等都曾收藏,《书画记》、《平生状观》、《墨缘汇观》有着录。乾隆年间入内府,乾隆皇帝弘历视其为无上之宝,将此帖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专设三希堂,以尽赏玩珍宝之美意。

此帖署款“[王旬]”,三希中仅存的晋人法书真迹,晋人墨迹中最可信、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法书珍品。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没有丝毫造作板滞的痕迹。曾经北宋宣和内府收藏,明、清两代由董其昌、吴新宇、安岐等递藏,入清内府。清亡后溥仪携出宫外,流落民间。本世纪40年代末与《中秋帖》一起流入香港,被典当给一家外国银行,人民政府知悉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以重金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王[王旬](350—401),字元琳,小名法护,临沂琅琊(今属山东)人。出身名门望族,王导之孙,王洽之子,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族侄,受封东亭侯,累官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尚书仆射、尚书令等,溢献穆。工文章,善行、草书,《宣和书谱》称“草圣”,是东晋著名书法家。


    关注 兰亭书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