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参加复旦哲学大会?|讲座笔记

 

哲学,让人成为人。...



9.17-9.18两天的复旦哲学大会,是复旦两年制“哲学课堂”的导论课,也是我第三次参加哲学大会,为什么参加?因为哲学很吸引我。每次参加,都会有新的收获。很多人一听到哲学二字,便觉得高深莫测,抽象难懂。其实这是对哲学的误解,“哲学课堂”涉及的面很广,与社会热点、趋势紧密联系,所谈话题不仅有哲学,还有中西方经典导读,宗教文化,企业管理思想,历史文化艺术等等方方面面。其实哲学包罗万象,哲学好比树根,其他的学科就如枝桠皆由哲学派生而出。我参加了三次哲学大会,每次大会的第一堂课都会讲哲学是什么?每位老师的解读也都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哲学”是个舶来词,由日本人翻译,译自希腊语“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很多人一看到这,可能有一个疑问:难道中国没有哲学吗?源自古希腊的“哲学”与“批判”二字天生就是孪生姐妹,但东方的儒家思想文化中似乎没有批判二字。如果说代表西方文明文化的是“哲学”“科学”,那么相对应的代表中华文明文化的是“儒释道”,这两个系统有着迥然的差异,但又有着共通之处。本次复旦哲学大会又给了我一些新的启发启示。



|哲学的批判精神

爱因斯坦说,哲学是科学之母。科学的最大特点是可证伪性,换言之,只有某个理论到头来被证明是错误的,才被称之为科学,如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哲学总是在不断追问,不断否定,刨根问底,找寻发现真理。这样的追问不仅仅在理性的世界,也在非理性的世界,因此哲学能解决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郑召利教授在课堂上给出哲学的定义:“哲学首先是一种反思、批判的人生态度。它对一切问题追本溯源,做一番反省性或前瞻性的思考;它在别人从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人们通常未加审查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审查,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的权利。”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强调批判思维的,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权威、标准答案,中国人缺乏创新,比较保守。如果用批判的思想,你就可以质疑为什么批判精神,西方的哲学,创新就一定是好的?其实这样追问下去,会引发很多的讨论和一连串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此处不展开。

|东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

过去一年我一直对“科学哲学”范畴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我阅读了陈方正的《继承与批判》,还有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系列丛书之部分书籍。本次哲学大会上,北京大学的吴国盛教授的演讲又让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他的新作《什么是科学》,也让我非常有兴趣买来阅读。

吴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触及根本。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在不同的场合听过不同教授、学者还有民间知识分子的解读,但没有人像吴教授那样信手拈来,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受。可能大部分人都已经了解到了产生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根本在于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地理环境,一个造就了农耕文明,百姓安居乐业,活动范围不大,是熟人文化,人际关系复杂,因此需要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需要用“仁”来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因为人性是复杂的。

但西方文明源于“两希”文化即希腊和希伯来,一个是商贸航海特别发达的民族,一个是一直漂泊流浪的民族。居无定所是这两个民族的共同点,人经常处于陌生的环境,因此“契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说中华文化的精要在于“仁”,那相对应的西方文化的精要就是“自由”,为什么会这样?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为什么在西方文化中,自由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如果说这和哲学科学有关,您可能会纳闷,下面是重点。



同一性和科学试想一下,在西方陌生人的环境中,身份的识别会变得尤为重要,但要识别身份,必须有一个不变的特征帮助识别,所谓“同一性”原则,我们现在用指纹识别,传统的方式还是证件识别,可能在古代仅仅用人身上的某个特征来识别。而科学就是要寻找那个确定的、不变的同一性。这和自由有什么关系呢?

吴国盛教授说的特别通俗易懂。什么是自由?他说,自由就是由着自己。在中国文化里,没有自由,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自己。中国文化中,人一直处于依附的关系中,一个人是某某的儿子,是某某机关的干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函数”关系(第一次听到函数这个神比喻),唯独没有自己。中国人讲集体主义,不讲个人主义。

科学和自由要做到身份识别就要讲同一性,而讲同一性就必须讲科学,希腊的科学有两个特点:第一“无用”,几何学一开始完全是无用的,是由古希腊一群有钱的商人仰望天空想出来的。若要服务于自己,则必须是无用的,因其无用成就自由;第二个特点是“内在性科学”,只有内在的自我展开才能有确定性。“两点之间可以连一条直线”,“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平行”等等。科学不能等同于技术,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时候,在中国,科学和技术不分,统称科学技术,以至于中国当下遭遇了创新的瓶颈,生产力极大发展了,但缺乏源动力。

在中国古代没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概念。没有这个概念,就没有科学,没有理性,就没有自己和自由。源于古希腊的哲学,科学,理性,自性和自己说的都是同一个概念。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我也越来越体会到,认识自己何等重要,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一样困难,认识自己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人知道很多东西,人不知道人知道很多东西,很多时候人的内心被遮蔽了。

|哲学和东方文化的异曲同工之妙

东西方文明都要追求智慧。西方哲学通过发现真理培养智慧,科学就是照亮内心的理性,希腊人讲理性就变成了最高的智慧。

东方文化中说的智慧是什么?是道吗?道讲的是宇宙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似乎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这点是否能说明东西方文化的相通之处?

郑召利教授说,智慧有两个根本特点,完整性和根本性。

中国的易经思想说变化,西方的科学说不变性,确定性,同一律。但我不能明白的是,易经源自中国,为什么崇尚变化的民族长期以来相对稳定?哲学诞生在西方,但追求确定性,同一性的科学在西方却引领了整个地球地急剧变化,而且这个变化还在继续之中,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未来?

如果说中国的文化是艺术的、人文的,那如何理解现代的西方在人文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呢?

只可惜吴国盛教授第三天哲学课堂上的讲座我无缘听到,吴教授说他会在哲学课堂上展开是什么成就了现代科学以及经验科学。我希望在《什么是科学》里找到答案。



注: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关乎希腊,借以表示对古希腊的膜拜。


    关注 为梦想心飞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