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心如水,子心如石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今社会,太多子女纷纷以...

霜殒芦花泪湿衣,
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
曾典袈裟籴米归。
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今社会,太多子女纷纷以工作、家庭为借口,将父母拒在自己的世界之外,对他们身体的衰老、内心的孤独不闻不问,忘记了他们养育自己是如何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藏地有一句俗话:“母心如水,子心如石。”

孩子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对父母总是无所谓;

而父母的心,却像水一样柔软,始终惦记着孩子。

就算孩子已四五十岁,按理说不需要担心了,可父母还是放心不下。

面对父母,我们为人子女的,理应扪心自问:真正做到“孝顺”了吗?“孝”字的结构,上是“老”、下是“子”,本义是子女应把父母顶在头上,可现在又有几人做得到?

春秋时期的郯子,是孔子的老师。他生性至孝,父母年老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前往深山,混入鹿群中。

一日,猎人误认为他是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告之。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古代有这样的孝子,令人非常敬佩。相比之下,现在很多人做得实在太差。且不说别的,单单是父母在家中叫你,好多人就不能一听到便应声,反而慢慢吞吞在做自己的事,将父母的呼唤置若罔闻。甚至即使回应,也是很不耐烦,没有一点恭敬和孝心。

包括一些出家人,可能空性观得“太好”了,把父母也观空了,觉得没什么。但从世间道德而言,对父母的孝敬不能缺少。

唐朝有个懒残和尚,可谓一代高僧。因母亲就生了他一个独子,他责无旁贷地负起孝养母亲的责任。有时他穷得一文钱也没有,为了不让年迈的母亲挨饿,只有把自己的袈裟典当了,买米回来养亲。后来他在诗中也写道:“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从过去大德的历史来看,他们对父母是有执著,但这种执著并未影响他们成道。而如今有些人,出了家以后,对父母一点孝心也没有,这是极不应理的。

其实,不仅儒教推崇孝道,在佛教中,“孝养父母”也是最基本的善法。像《父母恩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都堪称“佛门孝经”,经中详细描述了父母恩重难酬,做儿女的应当如何报答。

佛教不管小乘、大乘,均认为父母是严厉对境,假如对其造业,果报相当严重。

尤其是作为出家人,为了孝养父母,甚至可将信众供养自己的钱,给父母使用。佛陀时代就有位阿罗汉,父母非常贫穷,他想以衣食供养,但又不敢,于是请示佛陀。佛陀便召集僧众,并作开许:“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

佛陀还亲口说:“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

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报答父母的恩德都不能忘。

----《苦才是人生》
——END——
【关注转发爱心无限、功德无量】
◎温馨提示


可能您一个小小的分享动作,就可以照亮无数人的命运!人因梦想而伟大,更因行动而有有成功,您因学习而改变!请把您的爱心传递下去,帮助更多人学习成长、走向成功!感谢您的支持,因为您的关注,让我们有分享的价值!

【文正国学馆为江西省空间创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益系统,旨在推广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本学堂将每周开放公益讲座,随时接受报名并参与,欢迎持续关注!】

联系地址:赣州市赞贤路黄金时代A区15号店面临街二楼文正国学馆

报名热线:0797-8182000

联  系  人:刘老师(13803589407)

                   小助手(18179966359)

欢迎关注我们:


    关注 文正国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