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叨。

 

据说写得频繁会掉粉。...

01
我觉得自己写得最好的一篇读后感是写《我亲爱的甜橙树》的,最后部分写道:

(孩子的成长)从柔软到塑型,从易被伤害到自我保护,这个过程,应该是人人概莫例外吧。这个过程,有人经过得波澜不惊,有人却是惊心动魄,象换了一条命。当然,还有人始终拒绝这个过程,始终站在柔软,易被伤害的一端,张望但拒绝跨越(想到顾城)。
02
蒋勋说《红楼梦》是部青春小说,里面写的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的成长。他说:曹雪芹并没有想继续写,他能怎么写长大后的宝玉呢?宝黛长大了肯定不能在一起,他们要怎么办?长大后的宝玉,很大程度上可能就变成了贾政,这是很正常的中年人该有的样子。

正如看偶像剧时,难免不悲愤地想:为什么小年轻们或可爱、或憨愚、或鬼马,中年人却是一水儿痴痴呆呆 (ai 二声)、冥顽不化?这不是丑化我们某年人还能是神马?

回想着以中年人为主角的片子,如《蜗居》,对自己资源了然于胸的成功人士,数学好得惊人天天盘算开销盈余的女性同胞,个个是爱也爱不起来,恨又觉得炮弹打错了方向。

真的很奇怪。每个中年,难道不都是青年成长而来?每个偶像剧里的青年们,长着长着,就长走形儿不是?
03
其实想说,片子里都是真实的。偶像剧里自带光环的少年青年,如同亦舒书里写到的阿修罗,自带光环,气宇不凡,杀伤力惊人。那接下来呢?

偶像剧跟鸡汤很像,说出来的东西都是没有问题的,但那些没有说得出来的,可能才更加接近于真实。
04
我有时想,有些人是不能老的。

比如晴雯,如果没死,老了可能就是容嬷嬷,脾气不好,看谁都不顺眼。年轻的时候用针补孔雀裘,年纪大了眼神不好,用针扎小姑娘。(改了燕公子一段)

回顾青春时的迷惘却满是回味和不舍,这在青年鲍家街43号、盛年中国好导师汪峰那里,唱得尽兴,不过也过于回旋。
05
韩剧《请回答1988》临结束时,少年时不着调马大哈的女主人公德善,已年逾四旬。她说想回到过去,想遇到一些人。想遇到当时盛年的父母。

跟我姐说起这句,她说:我常想起父母在我们现在这个年纪时的样子。其实我也是。我还常想着,有一天,我们将成为他们现在这样子,象站在不远处可隐隐得见,却并不令我惊慌或抗拒。

我看到他们和自己,明白生命这历程,每一程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段,无谓哪段更美好。
06
但是每一段有每一段的气质,少年就该疯玩,考个试怕得要死;青年愣头愣脑,谈个恋爱心脏都快承受不了;中年温润包容,容得了小管得了老;老年豁达通透,知道自己过时却不大放在心上。

这当然也很像标签。

在另一个层面上看,傅佩荣在《哲学与人生》中将人的成长分为: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的时间是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记忆很深,是因为在地铁上看到这句还忍不住哈哈哈笑了出来:“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往往从中年以后才真正开始。” – 跑题,不表。

我看到父母和自己,明白生命这历程,每一程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段,无谓哪段更美好。

我不再想哪段更美好,才会真正模糊了分界,亦才是真正懂得了,爱自己。


    关注 桔子晒太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