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感《阅读与写作的阶段之我的困惑》(下)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产生过许多的困惑,而我的困惑是什么呢?大致整理成以下几点。

①第一,是文字的定性

有人说,文字是用来扼杀思想的,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文字自身是定性的。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无法用任何精确的字眼来表达脑子里捉摸不定的思想和情绪,因此当我们尝试用文字来表达时,其实就已经在将自己的思想定性下来了。以至于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是我们自己在用文字表达思想,还是我们在用思想来套用合适的字眼,谁在控制谁,都难以断定。换句话说,文字只能表达它自身能够表达的思想,至于它所不能表达的,我们可能就会流失。

这又是我的另外一个困惑,我能够表达可以用文字呈现的思想,那不能用文字呈现的呢?

因为,人类尝试着用文字符号去最大限度地接近人的思想,这样或许可以开发出大部分的人类智慧,却不会是全部,因为文字自身只能表达出它能表达出的一部分,人脑的潜力远不仅仅如此,相反有可能因为文字的摄入而扼杀那最神圣的一部分。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也曾有过类似的论述,“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筛子虽则有助于人和人之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如是所言,当我们在用文字表达实际情意时,多少会走了一点样,我们似乎永远在“削足适履”以

可见,“寻求贴切的表达”是每个文字工作者都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优秀的作家,不应仅仅能够用文字组合新思想,更需要用已知的文字,创造出最切近人类情感的“字词”。

既然思想总是存在着一部分,它们不能用言语文字来表达,那么该如何呈现?

我想,它们或许可以用音乐、绘画等形式呈现,这些艺术形式都在尽可能地扩展我们呈现自身思想的能力,譬如木心,作为一名美术大师,他依然能够写出令人动容的《从前慢》,李叔同更是在诸多艺术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些并不会有什么矛盾,因为艺术是互通的,而任何艺术产品无非都是人思想的外化。

对此,我想我不能囿于文字之中,要尽可能地培养自己在其他领域的审美和创作能力,争取能够融会贯通。

②第二,是思想的相近性。

有些话虽然是别人说的,但是自己也能说的出来,特别是那些一整段像是深刻地论述一个大道理,其实脱去那些不必要的修饰文字,剩下的无非就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社会共识。

那么我在说出类似的话时,要不要标出它的出处呢?这也是我的一个困惑。我想,应该不用,如果每次说出这样的大家都知道的“正确的废话”,都要标出它的出处的话,那么我不是在每次说话时,都要标出每个“字词”的出处了?

思想如此相近,道理其实不言自明,以至于我们的一个朋友说,那些所谓的“名人名言”其实都是因为他们是名人,所以他们说的话才是名言。是啊,如果他们不是名人,那些市井小民都能说的出的关于“努力”、“梦想”之类的话,还能成为他们的名言吗?没办法,人一旦站在光环下说什么都是对的,也更容易被赋予更多的附庸。

因此,现在如果我看到了一些标注有名人的语句,我就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以其的思想深度作为标准,判断自己在写出类似思想的时候要不要标注出它原来的主人,譬如以下这两句话:

“作家本应是每个社会的良心,但在某些时代,他们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某些勇气,甚至不如常人。”————XXX

“作家的根本使命是对人类存在境遇的深刻洞察,一旦存在问题被悬搁,写作很可能就成了一种可疑的自恋。”————谢有顺

二者同样是对于“作家”这一身份的认识,但其思想的深度比较不言自明,因而我在见到类似第一句那样无关痛痒的话,我脑子里基本上是一带而过,不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因为像那样的话我难道会写不出来?而像评论家谢有顺这样一语中的的警示之言,我当然会饱含敬意地记录下来,在下次自己引用的时候当然不会忘记标注上它的出处。对此,算是解决了心中的困惑。

③第三,是思想上的先入为主。

什么是“先入为主”?按照字典中的解释:它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到印象,可能在头脑中占主导地位,以后遇到不同的意见时或不容易接受。

“先入为主”一直是人的一个习惯性思维方式,因而有时候也容易受之影响而产生错误的认识。举一个不怎么恰当的例子,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要“宽容待人”,可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被告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么长大后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当然就不会一样。

这显然和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是一样的,如果一开始我们对于某一领域或者某一话题毫无认识,那么我们当然就会对最先进入我们脑海中的,与之相关的思想倾向于全盘接受。这种对最先进入到自己脑海的思想的全盘接受,让我们成了某个思想的拥趸,当然就容易丧失自我意识。

为此,和很多产生过此困惑的许多读者一样,我需要尝试去阅读和接受其他不同的观点,然后将众多相关的观点放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辩证,继而形成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我在写出自己对于某一话题的看法时,我不是在照搬别人的观点,而是说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观点。

不要养成信奉别人为上帝的恶习,这是众多的读者需要注意的一点,就如我不希望现在的你仅仅看我的文章,同意我的观点,我希望你能够阅读到更多优秀作家写的文章。

④第四,是主观性思想的不真实。

主观性思想,它主要体现在人思想的碎片化和感性上。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籍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一篇好的文章或者一本好书,他多数情况下不会是作者一气呵成的,他是作者经过长时间对资料、思想的整理,以及对文字的精细雕琢而形成的。

因为,思想毕竟是碎片化的,我不会相信一名准备写一本书的作家,他在写作之前就能够完完全全知道自己所要写的内容。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的脑海里也是只有一个基本的轮廓,有些东西只有自己下笔了才知道自己会写出什么。

同样,人的思想如果过于感性也会导致失实。当我们着手写一篇文章时,我们究竟有多少是自己想写的,又有多少是逼自己写的呢?因为,有时候我们真实的感受与文章的可读性和条理性上产生了冲突,这让我们渐渐地不自觉地学会了“撒谎”。

这种潜意识的“撒谎”是很多作家都遇到过的困惑,一名豆瓣上的豆友曾这样吐露自己的心声:“这般掩盖真实的文字,往往经不住岁月的考验,多年前的一则日记,无不让我羞愧难当,因为里面充斥着当时觉察不出,而此时顿显矫揉造作的忸怩。”

有时候感性的泛滥又包含有外界的因素,我见过许多的撰稿人,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工作量,每日逼迫自己写出违心的话,像前凤凰新闻客户端的主笔“王路”,最近他刚辞职,他说他“鸡汤”写腻了,想换种生活,多写些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

我虽然没有工作量的困扰,写文章无非是想安放好自己,但也容易产生这种无意识“撒谎”的情况,它经常体现在我感性地写自己内心活动的时候。

为此,我不敢轻易在他人面前表现我感性的一面,因为感性之中有多少不真实的成分我自己都很难说明,有时候我甚至感觉自己的感动也是被自己“欺骗”后的感动。因此,我渐渐地学会客观地谈论身为之物,谈谈历史、时事或书籍,用理性说话,这样我才能避免我的感性过于泛滥。

可是,作为一个有思想和情感的个体,我们怎么能逃避自己感性的一面呢?

为解决心中的困惑,于是,我学会了写一些现代诗歌,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歌颂,它们对于我来说不算全真,也不能算全假,只是我内心某种情感的歌颂,就像众多的旧体诗和歌词一样,因而我不会对自己这股感性的真实性过于苛刻。这样,我算是在自己的理性和感性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

⑤第五,是客观性思想的不真实。

客观性思想,我将之分为事实与论断。

我们的世界真是越来越复杂了,互联网和快捷通信造就了庞大的信息流,我们根本没有时间来验证每一个事实或论断的真伪,这让众多的流言蜚语在网络世界里肆虐。

就像我现在在这里对你说的每一事实、每一个论断,你难道会花时间和精力去查资料来进行验证吗?我想你应该不会,这就要求每一个文字工作者要有自律性,或者说是良心。如果说“作家”是社会的良心,那么“创作真实的内容”便这个“良心”的重要体现。如今的网络世界,太多不负责的人,随随便便地说出一些虚假的言语来煽动群体,最终让一些无辜的人承受莫须有的谴责。

对于我而言,从一开始我尝试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他人开放时,我就已经对自己定下了一条原则,即“不能误人子弟”。对于之前自己写的一些东西,我现在仍旧很不满意,里面充斥的各种矫情和幼稚让现在的我羞愧极了,但还好,我是成长了,和大家一起进步。

可虽然我也尝试把最真实的事件原貌呈现给读者,但对于“真实”的把握并不那么好拿捏,这也是属于我的一个困惑。

因为,“真实”有时候也是相对的。首先是作者自身可能产生“失实”,作者对于事实的摘录和理解本身就存在着主观性,因而有时会产生误解,当然就不免失实。其次是读者的理解,如果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理解能力不同,当然也会产生“失实”。

因此,为了降低出现这种“失实”情况的几率,我也学会了自我检查和换位思考,因为毕竟写给别人看的东西和写给自己的是不一样的。

⑥最后,则是因阅读而产生的写作惰性。

因大量的阅读而产生对于写作的惰性,这是每个读者或者作家都会遇到的困境,在这里引用一句豆友Lily Legacy《写作的焦虑》中的一句话:“几乎所有写作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抱有文学抱负,在日读名著佳作累累,险些成为嗜书狂后,你的创作活力竟如此疲软,面对写作居然力不从心。”

这句话算是说的较为中肯,对于我来说,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焦虑,但是现在已然不同,更多的时候我能够自发地写出自己想要写的东西。在我看来,现在写文章就和平日里自己打篮球一样,都是自发性的爱好而已,你无法知道我每天写一点东西有多享受,同样也无法知道我在篮球场上有多么没心没肺。

对于写作我想再多说几句,即使我并没有想要成为一名作家,我仍旧想要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这是对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和思考的检验,别人的思想毕竟是别人的,只有你写出来的才是你自己的,更重要的是,写作让我成为一个创作者而不是享受者,它让我的生活变得有意义,或者近乎有意义。

而外部的适量压力对于写作灵感的刺激无疑也是有益的,像周国平这样的哲学家他也曾说过,“如果没有外来(出版社)的催迫,我又不免会偷懒,可能流失一些好东西”,为此,我姑且开了个公众号,写点文章给身边的朋友和亲人看,算是一种适度的压力,我也不愿意向过多的人宣传,让他们来到这里,打扰我的宁静,我想,有个地方让我说话就够了,并不需要太多的嘈杂。

就这样吧!


    关注 憩息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