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O引力波觀測站唯一的香港院校科學家——黎冠峰

 

這位LIGO團隊中唯一一位來自香港院校的科學家,一年前選擇回流尋根,重返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書,與港生一同解密寰宇,探測宇宙「心跳聲」。...





引力波的發現轟動全球,2016年2月11日,美國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觀測站)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證實百年之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生於香港,從小在荷蘭長大,並於英美等頂尖高校完成博士學位的黎冠峰,亦因此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現年30歲的他,每每扯起引力波話題,話就特別多。他說:「在宇宙中,百分之九十對我們而言是未知世界。引力波相當於讓我們有了一個新的窗口去探究宇宙,因此,對我們來說有著極大的意義。以我為例,我在LIGO中負責統計宇宙中不同的數據,譬如黑洞如何相撞,產生的聲波又是以何種形式呈現。其實,我們本身無法看見黑洞相撞,但如果透過引力波,便可聽到黑洞相撞,星球爆炸。」

這位LIGO團隊中唯一一位來自香港院校的科學家,一年前選擇回流尋根,重返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書,與港生一同解密寰宇,探測宇宙「心跳聲」。黎冠峰對亞洲週刊說,現在他在中國不同大學講課,每次都座無虛席。對於社會而言,引力波的發現,使得人類距離天文又近了一步。
現在,黎冠峰的團隊中有一位博士、一位碩士和一位本科生,分別來自中國大陸、芬蘭以及香港。「相比較而言,大陸學生比較勤力,但不夠大膽,不太敢和我討論,更多的是自己一味地『嘗試』。但是作為研究,許多時候連我們教授本身都不知道答案是什麼,所以我會不斷鼓勵他們和我一起討論,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與我多加互動。研究,是充滿挑戰的。」同時,他表示,在自己打好基礎後,考慮慢慢擴大研究團隊的人數。下一年可能會多加一位博士和一位碩士學生。

說起自己重返香港的因緣,黎冠峰笑稱,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朱明中可謂是「關鍵力量」。他說,朱明中教授本身是在加州理工學院畢業,親眼見證了LIGO團隊的誕生,並對引力波產生極大的熱衷。「我在回香港探親期間,再次和朱教授談起『引力波』,他非常希望我回香港帶動這方面的研究。當時,中大物理系剛好空缺了一個職位,他就鼓勵我報名。當然,我自己也有一些私人原因。因為一直以來在國外長大,既不會寫中文,也不會看中文,香港對於我而言,一直是『根』,因此,學習一些傳統的中國文化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

問及現今香港缺乏創新科技類研究,他認為,在香港,八間大學中,有三間世界級大學,說明總體環境不錯,學術水平處於領先地位。但相對而言,培養機械、工程、金融領域的人才較多,對於從事科學領域的人才不夠重視,同時,香港政府對於創新科技的扶持力度也不夠。他說:「譬如,大陸在研究引力波方面,中山大學發起的『天琴計劃』,總投資約為150億人民幣(約23億美元),香港就無法實現這麼大規模的計劃,沒有足夠的競爭力。」黎冠峰表示,在政府資金扶持方面的差別,很難說出一個具體的數字,可能是幾倍,甚至十倍多。

他同時強調,對於科研,不可光看結果。「在香港,考慮一項科研項目值不值得,更多的是考慮對於社會究竟有沒有影響,以及實際的應用。但像我們研究天文、物理,太過於抽象,其實很難去解釋對於社會究竟有無影響。其實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先發明,隨著發展變化,再慢慢思考對於人類的影響和貢獻。譬如,互聯網在剛剛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最多就是發發郵件而已,誰又能想到現今互聯網對於全世界的意義。我們很少會說,是為了解決某個社會問題而發明創造,如果政府一味先考慮對於社會的積極影響,再考慮撥款扶持,可能會影響經濟和高科技的發展。」

黎冠峰指出,之所以香港年輕人不願投身科學研究,主要源於社會壓力。他表示,在香港,要賺錢來買樓、供樓,急功近利。讀書和工作都是為賺更多的錢。在這點上,與外國有很大區別。譬如在荷蘭,職業規劃時,普遍考慮的是個人興趣愛好,如果對歷史感興趣,那就讀歷史。在香港,攻讀歷史的阻力會變得很大。反而醫學、法律、金融、經濟這些專業會成為首選。「因為我是在國外長大,父母都非常支持我的決定,同時他們也都很放心,因為就算我讀物理,也不必為生活保障擔憂。」

黎冠峰小檔案

[/b]

1986年生於香港,自小移民荷蘭,劍橋大學自然科學系學士及碩士,荷蘭國家研究所原子物理學系博士,專研引力波,是美國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觀測站)團隊中唯一一位來自香港院校的科學家。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

本文由《亞洲週刊》授權獨家微信平台刊登
(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关注 獨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