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地吸收一切,耐心地成长

 

我心目中的修行,是在现在的生活中,在现在的位置上,解决现在的问题。...



新朋友点上方蓝字“如果芸知道”快速关注

人们必须和一切事物一起共振,

热衷于一切事物,

同时又必须平静耐心。

不能弯曲,不能折裂。

只能克服,始于自我克服的克服。

人不能逃避这一点,逃离这一点就是崩溃。

人们必须耐心地吸收一切,耐心的成长。

在我们周围沙沙作响的枯萎死亡的树叶背后

看见嫩绿鲜亮的春绿,

耐心等待。

耐心是实现一切梦想的唯一的、真正的基础。

                                     —— 卡夫卡

写这篇文章,是与芸儿的约定,也是与自己的约定。

为此,国庆长假挣扎着哪儿也没去。

这种比较“自由散漫”的生活,快一年了。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转季的时节,持续的眩晕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以为是颈椎旧病复犯,直到有几次眼前一黑感觉身体失控,才让我终于下决心暂停工作,放个大假。

突然被一股莫名的强大力量从惯性的生活轨道上拉下来,这种感觉很复杂,也有些奇妙。

那一个个努力扮演正常人的白天,和一个个因为无法平躺而害怕睡觉的黑夜,闭上眼睛感受着,身体如同在海上漂浮,在太空飞行,除了恐惧、忧虑、无助,更多的是渴望找到拯救自己的通道。



梁冬说过,“当我们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时,其实可以获得某种程度上由内而外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将会深深地保护我们,让我们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啊,健康和平安是我们对自己和他人最永恒的祝福。

然而,激活身体复原的通道在哪里,我并不知道。

离开了工作圈,自然也就少了许多社交,我开始认真安排这段不知期限的“假期”。

从那些因为没有时间而一直搁置的爱好、念想、心愿开始,学习放松,学习愉悦,过一段对自己有求必应的日子。从一开始做每周计划,到后来只对必须完成的事确定一个最后期限,更多的时间,我晃荡在这座熟悉的城市里,有时穿街走巷为了一间无名小面馆,有时泡剧场、影院,有时逛河边公园看晨练的人们,猜想他们会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在这些时空里,我像是一个与现实生活有着一点距离感的旁观者,感受着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既真实又陌生。这种介于观察和投入之间的视角,让我感觉新鲜,常常呆呆的就是半天。

生活再疲惫,也依然能从细碎中发现真意,我一直信这个。任何人都需要滋养,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让生活充实而生动。



假如这些“无所事事”是帮助我给大脑减压, 那么有几件事是为我打开了内心的能量泵。

>>>>

 唱歌

职场中像我这样年纪的女性,每天的生活大多是切换于公司和家庭的各种角色吧,不管是事业型还是生活型,几乎都很少有时间关照自己。

我前后找了两个团,虽然有点像是团里的“南郭阿姨”,但我就是迷恋那如天籁一般的和鸣音。当你需要聆听自己的声音,聆听周围人的声音,然后有意识、有控制的把自己的声音融入其中,混合出一个有厚度、有层次感的人籁时,你就能懂得什么叫作“合唱,用的是耳朵”,而那种共创一个声音的过程是能够滋养人的。

在合唱团的这一年,每周排练一次,三个小时。除了享受唱歌的快乐,还有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对专业工作姿态的理解:指挥面对我们这样一群只有爱好没有基础的菜鸟,始终保持不变的投入而专注的神态,幽默而宽容地鼓励。假如指挥是一个合唱团的领袖,他必须用自己对合唱的认同和内化去感染团员,当他能够在集体心理中发挥核心作用,就会激发出妙不可言的能量和创造力。

生活中的角色亦是如此,身体力行的影响力远大于言语的传递。

>>>>

学武 

学武是一个冲动之举。

冲动来自于一个闪念,做点“夸张”的事。

要同时满足舒缓拉伸和亦动亦静的运动目标,自然而然想到了太极。“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内心里的一点侠气让我冒出学点功夫的念头,正好看到武当山三丰太极的课程,于是就上山了。事实证明,在山上半个月的所获远远超过预期。



尽管上山前有吃苦头的心理准备,但前三天一连串的基本功练习还是直接给了下马威,弯不下腰,踢不起腿,拉不开筋,找不到胯,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身体中正。第二天内心无数次邪念,下山吧下山吧下山吧。

接下来的每一天,清晨六点听着鸡鸣迎着薄雾去早课,在通向紫霄宫的蜿蜒山路上时常能看到日出;晚上八点披着月光在星空下练拳,一遍遍默念着我们小组的口号“琼台仙女 天真不累”,享受被大自然的静谧包围。慢慢的,在这般清净之地,身体开始适应,所有的痛咬咬牙就会过去,也习惯了面朝红墙便能心定地关注当下。

同伴互练的云手、化力体验,是对自己隐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攻击与防御觉察,当体会到一个人达不到的极限两个人可以,一个人感知不到的自己对方会告诉你时,内心是充满喜悦的。某种意义上说,两人练习中的“不丢不顶”,与咨询关系中的“身后一步”异曲同工。

对于学太极而言,真正的意义不是在山上,而是在山下。在山上我们总试图模仿老师的一招一式,却无论如何学不像,回山下再看视频就不难发现,且不说打拳时的神定,最外在的差别就在于拳架的高与低。





信息爆炸的时代,紧凑的生活让我们时常处于干着一茬同时想着另一茬的状态,比如一边讲着电话一边刷着屏幕,一边吃着饭一边想着待会儿要做什么。

我渐渐领悟,这是一种对于精神的耗散。保持习惯性的专念训练就很有必要,跑步就是跑步,睡觉就是睡觉。

>>>>

看病

如果说前两件事是有同伴一起玩的,那么求医问药就真正是一个人的事了。人到某个时点,不得不面对“如何与疾病共处”的问题,要克服对无常的恐惧,需要一些知识。

当我把治病的过程看作是对上半场活法的检视与修正,并解决下半场如何进行的途径时,这种第一次思考平常不太留意的问题而有的新鲜感,常常能缓解由期待被治愈而产生的落差感所带来的苦。

有意思的是,当我换个角度对待这件事后,接触到了一些从未接触过的“高人”,听不同背景的人讲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观摩不同的活法并思考自己想要过成什么样子,这样的经历是对“偶尔治愈、常常陪伴、总是安慰”的演绎,也是对医者之心的体悟。

无论医者,或是师者,都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提供帮助,而人生最重要的事往往靠自己解决。感谢每一位曾经给予帮助的人。

学生问导师,何为修行?导师说,“我心目中的修行,其实是在你现在的生活中你的位置上,解决你现在的问题”,深以为然。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或者把过往的生活方式全盘调整,绝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轻易能做到的。

迈小步,不停步,人生是一个自证自信的过程。

休整结束,该干活了。

说不定明年此时,已能站在祁连山下。





 姚 洁

 作者

在路上的焦点解决取向心理教练
前12年是个纠结的处女座HR,后X年致力于心理学职场应用实践,倡导“高效组织、健康员工”的积极组织氛围与人文建设。


    关注 如果芸知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