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中国电视的无畏前行者——陈虻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每个人的心中大概都会有这样一位领航人,在你迷茫或者处于低谷的时候给你力量和勇气,支撑你继续前行。作为一名电视编导,我心中的精神领袖就是中国电视新闻领域无畏前行的智者——陈虻

他,始终坚守一份信念:“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相信每一个80后人都会熟悉这样一段广告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陈虻就是这句话的缔造者,《东方时空——百姓故事》的创始人。他开创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先河,保持了《东方时空》长达20年的辉煌。

他是感动中国的发起人;是著名电影导演李玉的恩师;更是央视无数著名主持人心中的精神领袖,是中国纪录片之父!
陈虻,用20年的时间引领了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用20年的时间开创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新纪元;他用20年的时间制定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标准并沿用至今。

我想,如果再给他20年的时间,相信中国电视会发展的更好。但可惜的是 ,中国电视领域再无第二个陈虻。2008年,因为积劳成疾离开了我们,享年47岁......
柴静:陈虻不死

在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上,他始终向真而生,没有泯灭过自己的心灵,并非因为他的道德,而是因为他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生命的热爱。他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标准和灵魂。他的丧失,我们将要用漫长的时间来体会。但是,只要我们心存对他的记忆,陈虻不死。

敬一丹:我只想用干净来形容他

我一直佩服业务领袖,佩服那种具有船长气质的人。陈虻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对电视的把握实在精准,并且具有前瞻性。陈虻想出来的那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其实是那个年代《东方时空》很本质、很精髓的表达。那不是一闪念冒出来的,那是他长久思索,在某种启示下得来的。

水均益:我的一部分随他去了

陈虻对电视非常非常执著。他是为电视而生,为电视而狂,可能也是为电视而走。

白岩松:他是一个寂寞的聪明人

我在这个院里跟他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怎么还没吃饭啊!”我经常见到他中午一两点了还在那儿跟人家讲节目。我就着急,你怎么还不吃啊?偶尔,中午两三点了,在食堂看到他,永远坐角落那张桌子,吃一盘饺子,周围又一堆人。他是爱思考的人,讲话非常有趣,任何时候都精彩而绝无重复。拿录音笔录下,整理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陈虻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快速发展的中国电视。他没有一刻停歇,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中国电视的未来,他的新闻理念和创意至今影响着中国电视新闻人。他们依然用对新闻的那份执着,维系着中国电视新闻为仅有的深度。



“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激情能让别人感到你是不可阻挡的时候,就会为你的成功让路!一个人内心不可屈服的气质是会感动人,并能够改变很多东西。”

“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一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你不改变这个过程就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陈虻经典语录

2011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泓,将陈虻生前在央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汇集成书,才会有新闻事业的后生看到了陈虻在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

徐泓在谈到编著这本书的初衷时,她说“这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又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在最官方的平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在书中,陈虻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强的哲学道理。即使在现代电视领域这些理论依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很多学习纪录片的同学都遇到多关于“纪录片伦理”问题。举个例子:你拍摄对象是一名残障人士,在你拍摄的过程中,你是否询问过被拍摄者是否同意拍摄,同意拍摄是否同意播出,你拍摄的镜头会不会给被拍摄者带来不好的影响。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电视从业者。

但是陈虻用一句话解决了这个难题“用被拍摄者愿意表达的部分去表现被拍摄者不愿意表达的部分”所以大家会看到很多纪录片中运用的隐喻和借代手法去规避纪录片中的“伦理”问题。



有一些人批评陈虻,说他只是“纸上谈兵”,自己没有像样的作品。但是跟陈虻共事过的人无不对他钦佩之极。

为什么?我们可能从柴静《看见》中找到答案。


当时柴静在湖南卫视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少儿节目主持人,央视想“挖”柴静加入《东方时空》,当时就是陈虻找她谈话。

柴静回忆当时的情景:当时陈虻问我“你对成名有心里准备吗?”我心想中央台的说话都这么牛么?我才二十三四岁,不服得很,我说“如果成名是一种心理感受的话,我二十岁的时候已经有过了。”陈虻说“我指的是家喻户晓式的成名”,之后我说“我知道我能到达的高度”。可能是这一句,让陈虻最终接受了我,但就从这一天开始,我跟陈虻开始了无休止的较劲。“不管你到了什么高度,你都是一只网球,我就是球拍,我永远都比你高出一毫米”这就是作为一名伯乐的强大气场,从和陈虻的交谈中,柴静被陈虻身上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所感染。

柴静在回忆和陈虻这位恩师一起共事的时光时,这样评价陈虻“在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上,他始终向真而生,没有泯灭过自己的心灵,并非因为他的道德,而是因为他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生命的热爱。他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标准和灵魂。他的丧失,我们将要用漫长的时间来体会。但是,只要我们心存对他的记忆,陈虻不死。”



陈虻对电视的热爱和执着,对待工作的严谨和认真都是这个时代最缺少的精神。陈虻的离开对于中国电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电视人应该秉持陈虻精神做中国电视无畏的前行者。

“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陈虻
—转载请注明青语佳音训练营,谢谢合作—
 


    关注 青语佳音训练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