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一会  以我之渡,使你自渡—— 一书一会读书沙龙之《法学野渡》

 

10月12日下午,阳光明媚,和风煦煦。在明法103,我院史彤彪教授应邀与众多学子分享了他对《法学野渡》的解读...

10月12日下午,阳光明媚,和风煦煦。在明法103,我院史彤彪教授应邀与众多学子分享了他对《法学野渡》的解读与思索,以他独特的视角与通俗的话语带领我们走进了《法学野渡》的世界,领略法学世界的奇伟瑰丽。为法学学子,尤其是初入法学殿堂的新生的求索之路点燃了熊熊火把。话语虽简,但意蕴无穷;时间虽短,但获益匪浅。
史彤彪老师首先肯定了《法学野渡》在指导法学入门方面的极高价值。他指出,这本书不仅学术气息浓厚,内容丰富,而且深入浅出,易于阅读与思考。老师认为,无论是从入门角度,还是情怀、发展方面,此书都值得细细品读。

接下来,老师带领我们品读书的具体内容,带领我们认识法学,了解法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首先,对于书中所讲法学的“国民性”,史老师认为:“法学不是阳春白雪,法律人在分析案例,答疑解惑时不能端着架子,要通俗易懂,表达出一般人所要追求的共识。”的确,法学是权利之学、正义之学,而作为法律人,其职责就是为他人,为百姓服务。因此,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他人的接受能力都应当纳入考虑。其次,法学作为交叉于三种基础学科之科,应整合自然科学之观察与严谨,人文科学之关怀与责任,社会科学之对针对性与洞察,在道德很难凭靠的今天,孜孜以求作恶之止,“竭力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使其“经国济世,定纷止争,一言九鼎,位高权重”的价值得以真正体现。
谈完法学是怎样的学科,史老师接着带我们溯源了法学这一最古老专业的诞生。从苏格拉底之死,到第一个专业的建立;从对罗马法的探索,到资本主义社会关于法的研究,再到新中国的法学研究......法学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史中,逐渐被人们所依靠,所敬仰。这一份沉甸甸的宝贵遗产,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更需后辈法律人的慎而传之。

多少法律清风识?在这里,史老师为大家介绍了种类繁多,涵盖社会大众的法律体系,并以法律中的年龄为例解释了为何法律条文需要系统化、具体化、简洁化。法律作为济世治国之手段,不能让心术不正之人利用其语言做出戕害他人与社会之事,这既违背了社会道义,也辜负了立法者最初托于法律的那一份希望。
史老师再一次翻开《法学野渡》,着重指出了法律思维的要义。法律人首先要有规则意识,即当法律问题中的争议难以达成共识时,要解决它首先需要依据规则,而在规则当中,首先要依据成文法,而不是空口无凭或靠主观臆断来妄下结论。其次,法律人思维应具有普遍性,这体现于法律人在解决问题时,尽量采取能为大多数人接受的逻辑,使其结果符合大多数人的感受第三,法律人思维应遵循复杂性优于简单性的原则,“删繁就简三秋树”这一作文之道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适用于法律,法律事务关乎身家性命,社稷天下,法律人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在法律的运用上,当尽量周全,宁繁不可简。同样,形式平等,严守程序,公正严谨,细索论证等思维方法也应体现在现代法律人的身上。
在老师的话语中,处处体现着他对后辈法律人的殷殷期望。在此,他建议法学学子既要站得高、望得远,又要脚踏实地,以平常心态进行学术探索。于无求处有所得,老师认为,法学看似局限,实则非常广泛,甚至在其他学科的书里也能寻得法学的灵感,所以在学习期间要抛开功利,广泛阅读,以拓展深化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在谈到求学道路上的种种不可知困难时,老师笑言,现在的学习条件与氛围要远远优于自己求学的时候,今天的学生应更加坚守初心,珍惜大学这一可贵的平台,勇敢面对磨难。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史老师针对法学与其他社会学的联系与区别,如何解决条文细化与简化的冲突,以及怎样正确看待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这两个法学的不同方向都给予了精炼又具有启发性的解答。史老师渊博的法学修养与善于思考的辩证思维带给在座同学很大的启发与激励,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读书沙龙活动圆满落幕。
组织者感受




史彤彪老师,博览群书,涉猎丰富,讲解精深而不失浅显,治学严谨而不失情怀,资历厚重而不忘初心,他的教导,不管是对于初叩法学之门的大一新生,还是对法学已有基本了解的老生,都有着极大的引导意义。因此,组织者诚惶诚恐地几番叨扰,终于请到史老师与我们分享这样一本法学生入门书籍。说是入门,身为虚长一级的老生,听过老师的见解,仍有许多触动与震撼。不敢奢求一书一会有多大的影响力,无非是一个午后,一本好书,几位书友,如果参与者能在这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有那么一次有所感动,有那么一句话触到了内心,有所收获,便是组织者最大的满足。最后,谨以史老师在活动最后的赠言,借花献佛,赠与各位师弟师妹:“新生,是一张最洁白的画纸,能画出最美好的画卷。用心画,不要虚度光阴。”
参与者感受
徐莹

15级本科生

经过与史老师的交流,觉得受益匪浅,在法学院这一年的学习下来,知识积累不少,方向却渐渐模糊,通过这次一书一会,捡起了一些曾经拥有却被遗忘了的,也收获了很多以前未曾想过的,可以说是一次对法学学习的重新审视。也要感谢学术部辛苦组织这次活动。
张佳芸

16级本科生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听史教授与我们聊法学专业的历史,结合书中内容为我们分析各国法学学习之不同,感觉自己初入法学殿堂时的迷茫渐渐散去,“法律”一词似乎不再是一个遥远抽象的概念,它一点点清晰起来,以具体文字敲击心扉。

作为一个法学院新生,我渴望更多的了解法学,明了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究竟是什么。史教授与《法学野渡》让我眼前一亮,一个月来对法律的不知所谓忽然有所改变。很感谢周三下午,感谢史教授,以他亲切的长者情怀,从专业的法律人视角出发,带领我们“法学野渡”。
周雷力

16级本科生

进门之前,以为会是严肃的学术研讨,心里充满未知与担忧。但当推开门后,发现活动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轻松自然。桌椅并没有刻意的摆放,如同一次聚会一样轻松。

史老师的讲解也并不适合用“教学”来形容,更多的是一种指引和劝诫。寻常谈话间,却是史老师数十年对法学的浸染和钻研。没有生僻刁钻的术语,没有冗长乏味的论证,史老师用同我们新生息息相关的案例,精巧而自然地勾勒出法学的轮廓。答疑解惑同样是轻松自然的。没有标准答案,用旁征博引激励我们思考出自己的答案。我们的法学大门由此推开。

轻松自然的交流,我想这是一书一会最深的魅力。
黄智杰

16级本科生

《法学野渡》这本书介绍了基础的法律、法学院的特色,法律人的发展方向和素质要求及法学院新生的有效职业规划指导。其中的一些古代和现代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兴趣,理解法理。有些内容看似浅显却又发人深省,比如米兰达规则引发了对程序正义的思考。总而言之是一本适合我们大一新生阅读的法学入门书。同时感谢史老师对这本书的细心讲解,让法学的内容结构清晰了许多。不过有点遗憾的是,跟老师的交流有些少,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总之,这次一书一会的活动,让我收获颇丰,希望下次有机会还能参加这样的活动。


策划 | 法学院学生会学术部

文字 | 吕汶殊

图片 | 刘爽

编辑 | 董艺琳


    关注 RUC法学院学生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