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期:作文指导高考作文“七度空间”增分策略(一)

 

所谓“未曾落笔已卓然”,一篇文章成品的优劣高下,其实早在立意阶段就定下了基调。...



高考作文命题,一般不会在审题上为难考生,也不会在文体上有所偏重。所有考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作文的高下就看谁的文章写得好——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只有让自己的文章具备“立意的高度、构思的新度、视野的广度、选材的鲜度、思维的深度、表达的厚度、扣题的紧度”,才能跻身“中国好作文”的“七度空间”,从“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

一、立意的高度:未曾落笔已卓然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旨思考、写作意图和表达设想,在作文构思阶段占有极重的分量。所谓“未曾落笔已卓然”,一篇文章成品的优劣高下,其实早在立意阶段就定下了基调。超然不群的文章立意,源于作者广博的知识积累和看问题的视角高度。抵达立意的高度,不仅要求立意正确、鲜明,更要力求深刻、新颖。

例如201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片段: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法,也无法抵抗科学发展的潮流。

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

科学与自然从来不曾分离,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自然,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通,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这段文章立意的独到之处,就在于立足中国儒家思想的宏观视角,又结合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深入浅出地表达“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观点,可谓立意高远,角度新颖,纵横开合,说理深透。凭此特别立意,文章已然高屋建瓴。诚如清代王原祁所说:“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隔膜。”

若要文章彰显立意的高度,仅靠考场深入构思、修改提纲是不够的,更需要平时广博的阅读积累和思考提升。拥有宽广的阅读面,才会有更广阔的视野;懂得多角度和深入思考问题,才会“想人之未想,见人之未见”。见多识广、思维独特,才能登高望远、剑走偏锋,抵达立意的高度,写出“卓然”的佳作。

二、构思的新度:别出心裁领风骚

构思也称“神思”,是指对文章写作进行主观设计的相关思维活动。刘勰曾在《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可见构思之于写作的核心作用不容轻视。构思不仅是指立意、结构,也指选材、语言,表达方式等诸方面亦在构思之列。

例如2015年天津高考满分作文《我要舞出一片天》的片段: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演员,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轻歌曼舞。人人都想跳得精彩动人!都想得到人们的喝彩!可岂不知每个人的舞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要受天气、舞台,观众的心情而定。时机好时,优美的舞步,当然会博得人们的赞赏和欢心;时机不好,凌乱的舞步不仅没有起到效果,反而给人们留下了纷乱的印象。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要顺其自然,活在当下,踏踏实实地跳好自己的每一个舞步。

我们的舞步要适时、适中。要把握好舞步的要领,把握住人生的航线。尽管有时也有风雨雪霜天气聚变的日子,也有不适时机、观众扫兴的时候。但我们时刻要保持头脑清醒,沉着稳重,不惊不慌,迈着轻盈的步伐,拖着矫健的身躯一直向前舞蹈着!只要跳好自己的人生舞,善待一生的光阴,走好人生每一程。就算不成功,也此生无憾!

此文从标题即可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把生活视为舞台,把人生看作跳舞,可谓角度新颖,不落窠臼。文章从舞步的“优美”或“凌乱”中看出生活舞者的人生态度,提出要“顺其自然,活在当下”,跳好自己人生的舞蹈,生命便不会有缺憾。这样的构思,形象而生动,有一定的独特之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怎样让文章构思新人耳目呢?第一,舍弃审题之后的第一构想。因为此时你联想到的角度和素材,往往别人也会想得到,这样你的文章就很难跳出浅层构思的圈子。第二,反复斟酌和修改完善写作提纲。文章下笔之前先修改,才可能让你的构思角度新、结构新、选材新,写作之前先“升级”。第三,及时优化文章的过程写作。写作过程中,也要不断强化新颖意识,及时优化写作环节与内容。所谓“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者也。

三、视野的广度:思接千载显大气

这里所谓视野的广度,既是指选材涉及知识的领域广泛,亦是指作者观察思考跨度的宽广,即日常所说的“大气”之作。视野的广度来自作者广博的阅读积累和思接千载的大气磅礴。例如苏轼,当同游的洞箫之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时,他却认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充分显示了审视生命的宽阔视野。高考作文,同样需要这样的宽广气度。

请看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布拉格不说话》的片段:

布拉格拒绝政治游戏而选择生活的艺术。她明白外来的蛮力终究泯灭不了美丽。足够忠贞的布拉格,横亘在欧洲动荡的历史中,沉静而安恬。足够智慧的布拉格,拒绝每个时代的粗鲁,独自美妙,只留下天涯友人虔诚的膜拜。

尼采说,当我想以一个词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她是德沃夏克的指挥棒是波西米亚的水晶。联想到捷克的知识分子,即便家园荒芜,依然拒绝德国纳粹的文化入侵,拒绝抹煞他们的城市记忆。这种果敢和决绝,不禁让人心弦震撼。

反观当下,竟有张家界的山峰因好莱坞电影而易名。环顾左右,“英伦风情”、“巴黎之光”的建筑填塞了许多城市。不禁恐慌,外来文化的渗入竟已深入骨髓了吗?它塞住了灵动的气息,篡改了城市的脉络,上海弄堂,北京小巷,它们仍旧无恙吗?

诗人科勤律治说:“心灵仍需要一种语言。”我们的城市也需要一种语言,一种特立独行的智慧,这种智慧贯穿整个城市的脉搏,千百年屹立不倒,生生不息。我们中的一些人,其智慧是否仅仅浮于表面?从小时的奥数金奖到成年的勾心斗角,这样的“智慧”恐怕缺乏筋骨。可惜,窗外城市改造的轰鸣不绝于耳。而布拉格却不说话。

毋庸置疑,这段文章不仅选材多元丰富,涉及面广,而且旁征博引,联想如云。尤其难得的是,作者以布拉格的智慧坚守,反衬当下国人的文化浮躁,其中关联着广阔时空的诸多生活案例和哲理名言。真可谓居高望远,视野宏阔,气势磅礴。

考场作文要具有视野的广度,一要靠平时素材的广博积累,古今中外的素材都积累,文学、美学、科学、哲学的素材都积累;二要靠临考前写作素材的精心准备,只有考前挑选好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各类素材,考场写作才有可能取材广博;三要靠阅读视野的广阔和思维视角的宽广,同时写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多联想、多辐射。


    关注 作文素材365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