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悬殊的原因在哪里?

 

想打破阶级固化,要么生个好脸蛋要么生个好脑瓜。...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几十年前,社会上还是强烈“仇富”的,彼时正是百万工人大下岗的社会剧变,“共同富裕”经过二十多年的跋涉已经被认为是“春天的童话”。

在当时,绝大多数人财智未开,普遍认为富人的财富是“来路不正”的,是践踏规则、践踏道德得来的。理性的讲,这种观点是有依据的,比如说祖辈回忆起改革开放初期,发家的要么是社会上的“二流子”——他们没有国家的铁饭碗,反而做小买卖赶上了好时机;要么是父母、家族有一定的官方地位,通过“批条子”获得大量物资起家作生意,这就是当时所称的“官倒”、“军倒”,这便是最早的富人雏形。

当然,这一帮暴富之人功成名就后,自然开始竭力清洗自己的黑历史,力图将自己包装成理念先进、努力奋斗才得来今天的成就。

到后来,各种分子出现,明目张胆通过股份改革白菜价买卖国企、买卖国有矿山、资源,把全国人民三十年积攒下来的财富就这样中饱私囊;或通过假冒伪劣坑害消费者,年纪大一点的朋友可能会记得,当时社会上好多“打假英雄”,94年才有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亦或血汗工厂攫取利润,为了追求极致利润而造成的矿难也就近几年才慢慢减少,至于一些黑砖窑、黑作坊的毒瘤,恐怕至今仍存。

用马克思的话说,资本的原始积累,那是血淋淋的。

最近几年,生活风气又掀起了新的变化:人们慢慢的从“仇富”情绪在往“嫌贫”靠拢,现在这股仇富风目前主要还残留在网友吐槽中,社会主流舆论对于富人的接受度变得越来越高,比如称王思聪为“老公”,称马云为“爸爸”,毫无疑问这都是财富带给他们的。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近年来市场经济规则不断完善,又赶上了互联网科技革命的风潮,新兴的富人阶级相比于从事资本原始积累的富人阶级更加“干净”,同时素质高得多。

相应的,针对穷人的言论不绝于耳,比如

“他们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

“你不成功是因为你有「穷人思维」”

“这么穷还好意思恋爱/结婚/生小孩?”

“穷人生小孩是对孩子的犯罪”等等

财富的不平均还会带来更加严峻的现象:当你的财富越多,你越容易赚到钱;当你一贫如洗时,你每天所挣到的只够第二天的生存所需,一分钱也攒不下来。



这就是富人与穷人的“雪球效应”。在经济学中,这被称为“报酬递增率”的规律。换句话讲,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马太效应”,当这种条件的不同越来越多并变得普遍时,富人就会越来越富,而穷人则越来越穷。

现实社会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乐施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的财富在全球财富份额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由2009年的44%增至2014年的48%,预计2016年将超过50%。

刘慈欣的书中《赡养人类》这样描写:

“在我曾祖父的时代,第一地球60%的财富掌握在一千万人手中;在爷爷的时代,世界财富的80%掌握在一万人手中;在爸爸的时代,财富的90%掌握在四十二人手中。在我出生时,第一地球的资本主义达到了顶峰上的顶峰,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资本奇迹;99%的世界财富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这个人被称做终产者。 ”

看到这里,你可能还半信半疑,那么这里再用事实来告诉你。

英国有一部很火的纪录片《56UP》,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长年跟踪拍摄,有的是孤儿院的孩子,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贵族,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

在他们56岁的时候——

◆ 当年那几个7岁的上私立学校上层社会的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毕业,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

◆ 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

◆ 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另外一农家子弟Nick上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一个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

可见,想要打破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阶级固化,还是要靠基因突变——

要么你生个好脸蛋,要么你生个好脑瓜……







    关注 外汇盒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