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俄式沙拉情怀

 

吃一次起码胖两斤...



好久不见^^,今天爬上来聊聊广受众人青睐的色拉。

你印象中的色拉是怎样的呢?

是这样?



这样?



还是这样?



那么,有没有见过这样的?



它是俄罗斯沙拉,源于海派西餐。

“海派西餐”,分为法式、意式、俄式、英式、德式几大流派,其中俄式的更是因为经济实惠,在上海十分受欢迎,最有名的就要属“罗宋汤”了。当年,“霞飞路”(现在的淮海路)上的很多西餐厅,其实都是俄式的,以至于南昌路上的公寓房外国租客,以罗宋人居多。

上海开埠后,西方文化逐渐开始影响上海,西菜馆也随之在上海开立。据文献记载,上海的第一家西菜馆,是位于福州路的“一品香番菜馆”——为什么叫“番菜馆”,原来,当时的西菜又称为“番菜”,“番”,在中文里本就有外来的意思。

虽然在当时,吃西餐是非常时髦的生活方式,但是中国人一开始难以适应西菜的烹饪方式,就比方说,这半生半熟的牛排。上海西餐于是便汲取各国西餐的精髓,而逐渐形成了法式、意式、俄式、英式、德式几大流派:法式注重用料和精致;英式注重调味;意式注重原汁原味,各有各的特色。

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发生后,大量俄国难民涌入上海,这些上海白俄被上海人称为罗宋人(Russian),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带开设了大大小小40余家俄式菜馆,它的“一菜一汤”(即罗宋汤、面包加黄油),因经济实惠瞬时风靡上海。

上海解放前后,是上海西餐的一个转折点,大量西餐馆陆陆续续关门,仅黄浦区一区,在公私合营后就只剩下了18家西菜馆。加之当时物资匮乏,对平民百姓来说,“开洋荤”并不是一件常事。但上海人不论是出于对西餐的热爱,还是对老生活的怀念,仍然想尽办法,在这艰难封闭的年代吃西菜。

改革开放后,上海正宗的西餐馆数量陡然增加,真正做海派西餐的餐厅日渐减少,如天鹅阁、复兴西菜社、蕾茜饭店等,都在上世纪90年代关闭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正宗西餐馆在上海开设,海派西餐馆便更加式微,现在所剩的也就只有德大西菜社、凯司令西菜馆、红房子西菜馆等几家了。

但是,蘸辣酱油吃的炸猪排、罗宋汤、土豆色拉等,仍被认为是“老上海”的味道,却是飞进了寻常上海人的家中。(内容来源:新华网)

我记得,逢年过节的时候,家中常会准备这样一道冷菜,原因是便于制作,口味极佳,饱受家人朋友欢迎。

口味极佳,因为它里面的蛋黄酱卡路里极高,人在食用高卡路里食物的时候脑子里迸发的幸福感绝不是几块水果和几片浇了汁的菜叶子可以比拟的。

也正因如此,才等年节时候吃,人多了吃到的也就少了,自然就不会胖了。

它的做法也极其简单,将土豆和青豆煮熟晾凉后,与切丁的方腿肉加入蛋黄酱搅拌均匀即可食用。(有条件的话,在冰箱里冰一会儿后味道会更好)

马上就要冬天了,不吃点俄式沙拉储存一点脂肪嘛。


    关注 Selfie1sh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