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昔日工业摇篮,如今创意园区

 

曾经,它是一排排机器的轰鸣,是一个个劳动的身影;后来,它是一道道斑驳的锈迹,是一间间寂静的厂房;如今它是一座座创意的城堡,是一双双梦想的翅膀!...



曾经,它是一排排机器的轰鸣,是一个个劳动的身影;后来,它是一道道斑驳的锈迹,是一间间寂静的厂房;如今它是一座座创意的城堡,是一双双梦想的翅膀!

它是浓缩着几代人细碎城市印记原襄樊第一针织厂,现如今,它破茧成蝶,华丽转身,成为襄阳首家对工业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创意园区——建设路21号创意园区 。



襄樊第一针织厂和如今的21号创意园区 
唤醒记忆 倾听工业摇篮的风云史话题

几十年前的针织厂,到处是机器开动的声音和热火朝天的劳作。

创建于1958年的襄樊第一针织厂是改革开放后省内最早针织全能外贸自营出口专厂,年年获得国家分配的欧美配额,鼎盛时期拥有职工140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8人,拥有织造、染整、缝纫配套设备700余台(套),具有年产成衣1000万件和针织面料800吨的生产能力,年出口针织服装创汇达400万美元。原厂地面积58000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总资产55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500万元,流动资产3000万元,年销售收入达4000万元,年实现利税100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曾经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针织厂逐渐衰落,最终被市场无情的抛弃,伫立在那里的厂房也渐渐锈迹斑斑……如何完善保护这些建筑,如何传承发扬这份记忆和文明成为摆在每个城市建设者面前的一道考题。


原来的老厂放和如今的新办公区 
兼容并蓄 种好遗址再造的试验田

工业遗产是每一座城市在特定历史时期留下的重要遗迹,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象征意义,是“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城市要发展,工厂要外迁,但建筑遗址必需保留,哪怕是保留一部分。

“考虑到针织厂具备地段优势,而且建筑本身品质优良,空间格局大,无论是形态还是寿命,都优于普通厂房,我们决定优先将它进行改造。”据樊城区文化产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借鉴了北京、上海等城市将老厂房建筑合理改造开发为一个个城市的创意园的经验以后,樊城区将针织厂交给襄阳合创联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与湖北襄阳亚奇针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并最终成就了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

建设路21号创意园保留了80%原址厂房、库房的立面和原貌,最大程度地利用原结构修旧如旧,复古的工业风和设计感随处可见。5000株竹子遍布园区,全方位实行垂直景观绿化,5米的高空栈道将各栋楼连在一起,整个园区浑然天成。其中,5号楼是整个创意园区最具历史感的地方,穿过一个个画框和展品,也就翻阅了一部襄阳厚重的工业史。同时,园区拒绝规规矩矩的写字楼,空间的自由划分打造LOFT新时尚生活方式,更贴近年轻一代。

保留历史,同时也大胆创新。樊城区再造工业遗址,不仅营造出城市新的亮点,也为城市化进程探索出一条新路。


21号创意园区对原来的厂房进行了翻修
蝶变重生 缔造文化产业的新辉煌   

历史遗产的稀缺性,空间环境的创意化、开放性,让21创意产业园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建设路21号创意园是以工业遗存再生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特色的复合型文创园区, 业态包含了文化传播、教育培训、艺术设计、创意办公,此外还有一少部分商业元素的融合。目前已吸引了各类企业、工作室56家,600多名员工;商业配套21家,200多名员工。园区完成95%的入驻,大部分企业、商家已正常办公和经营。

园区明星企业——翼秀星工厂,打造的明星组合参加张家界洞听黄龙艺术季--闪电少年全国流行舞展演,四组小童星收获黄龙杯铜牌、优胜舞团、最佳人气舞团、最佳创作舞团等荣誉称号,并囊括了接近5万元现金大奖,为大襄阳争添了光彩。

园区教育培训代表——西曼传媒,承办了襄阳赛区“2016中国语文朗读评选活动“,从襄阳赛区选拔的9名晋级选手进京参赛,在全国总决选的大舞台上,获得三名全国语文朗读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向全国观众展现了襄阳风采。


    关注 樊城新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