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神奇九板桥/夏 峰  水乡

 

平乐同安有一座神奇九板桥。...





平乐县同安镇往南约一公里国道323线旁,有一座依山傍水的村庄,村后两座青山像两匹扬蹄奔腾的飞马,正对村东侧一座形似“套马桩”的七层炮楼,村民便用套马桩“套”字谐音给该村命名曰:桃村,意为套住飞马的村桩。村中一条内河沙江穿村而过。沙江河上,一座古桥横跨两岸,人称“九板桥”。







九板桥坐落在村前沙江河上,桥面上的五组桥板,每两石条为一组,按理五组一共应是十板石条。可有趣的是,整座桥其中4组是完整,而唯有中间一板只有一块条石。于是,十板桥也就成了“九板桥”。这残缺的一板桥面,既不方便行人行走,也影响了整座桥的美观。可数百年来村人一直听之任之,没人去把它补充完整。不知是后人懒惰,听之任之,抑或是有什么玄机?

为探访九板桥遗韵, 深秋一个黄昏,笔者一行慕名来到桃村。只见一座古朴的石板桥飞架在村西头沙江河上,桥头处立一块《广福桥记》碑刻,碑上记载了此桥名叫广福桥,也称九板桥,最早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年重修。

九板桥由东向西,横跨蜿蜒流过的沙江河。该桥全长约50米,高5米,宽1.2米。是座一字形平板石桥,桥面由9块长约10米,宽0.5米、厚约0.4米,重达数吨的花岗岩石条组成五跨板桥。桥上没有栏杆、扶手。桥下五个桥墩全部用大小一样的青石块巧妙堆砌而成,支撑着桥身。所有石块之间没有用水泥灰浆粘连,全靠石块之间的相互挤压而支撑,规整牢固。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至今保持完好,是平乐县境内现存的单条石条最长,建桥时间最早的石板桥。

九板桥的建成,得益于一个南粤移民家族的到来,正好见证了一个移民家族的兴衰奋斗史。据村中72岁的苏兰芳老伯说,桃村目前居住的共有4姓人家,分别是苏、何、廖、陶。其中,苏姓何姓本姓都 是苏,据说是宋朝大诗人苏东坡的后裔。他们先祖德奇公有六个亲兄弟,分别姓苏,何,麦,骆,刘,陈。德奇公武官出身,曾在朝为官,武艺超群,常带兵出征,立下不少战功。明末,因受陷害,被朝廷株连九族。其妻得到夫君冒死让亲信送回让她逃命秘报后,带上夫君平时在朝为官攒下的所有俸禄,携带三个儿子及部分苏、何族人沿水路而上,历尽千辛,来到平乐。大儿子能进公居平乐密山渡,三儿子能任公在贺州八步落脚,二儿子能顺公带着母亲居平乐罗汉街。一年四季,以打鱼为生。一日,他们沿平乐桂江,茶江一路打渔,经过榕津河来到同安沙江河,见河畔两岸沙洲风光秀丽,河内鱼儿肥美,便在这里定居下来。





苏老伯说,他们的先祖刚到桃村定居时,江畔上已有李,张姓人家先他们在此开荒恳田讨生活。好在李,张人家朴实厚道,与后到的苏,何人家和睦相处,互为邻里。从此,苏、何人家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人口日渐增多。后来,居住在此的李、张人家接受本家邀请,搬迁到源头古菅抱团发展。移居前李,张人家便把他们在此开恳的田地低价转让给苏、何人家。有了田地,山场的苏何人家如鱼得水,日日,年年勤苦劳作,终于过上了安稳生活。

定居桃村的苏、何后裔秉承先祖德奇公遗志,常教育子孙后代要抱团发展,互相照应。至今苏何后裔在此已繁衍生息了十五代人,村中有苏、何、廖、陶四姓人家,人口已达2000人。其中廖、陶两姓人家,都是村中苏、何姓的女子嫁入邻村生儿育女后,因天灾人祸或生活所逼,回到娘家桃村生活。至今村中廖,陶两姓人家便是她们的后代。



笔者看到,在古桥边的沙江河边,有一条宽约1米的古道,古道对内贯通同安、源头两地,对外上通桂林,下达梧州。苏老伯说,过去村民出行或经古道北上或南下而来的商旅,来到沙江,因河上无桥,都要踩石头趟水过河。 每逢汛期,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把石头淹没,行人无法过河。

此时在此安居下来的苏、何后裔勤劳动,慢慢置办家业,家道日渐殷实富庶起来。为方便村民及来往客商及时安全出行,一行善好施何员外出资在沙江上建了一座全是条形花岗石板组成的桥,即如今的九板桥。

一座桥,一个故事。据村中老人说,为了建桥,何员外花费巨资买下了距村一二十里远,盛产花岗岩的大冲山。然后,雇请村里百来十号青壮汉子到大冲山采石、打磨、搬运。然而,要把十条长达10米、重数吨重的大石条成条完整地从二十多里路的高山运抵沙江河,在运输工具落后的古代,岂是单凭人力可为?于是,工匠们先给每块大石凿一个孔,然后拴上绳子或把石头装上木车,合力再拉。即便是这样,上坡推拉,下坡刹车,也还是让人头疼的事。就这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工匠们愚公移山的建桥精神感动了神灵,一位仙人化装成一建桥的小伙子一起参与到搬运队伍中。说来也怪,每逢工人们拉着笨重的条石或木车遇到陡坡,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条石或木车一动不动。此时这位小伙子上前故意坐在木车上,拉车工人见状,群起而骂道:“好你个坏小子,非但不出力推车,还捣鬼,安的什么心,快下来!”小伙子硬是没下来,笑呵呵说道:“此坡非要我坐车上,你们才拉得动,不信你们试试。”工人们没办法,只得合力再拉车。奇怪的是,原来使尽吃奶之力也拉不动的木车,此时竟毫不费力就拉上了坡。此后,工人们才注意到,每天早上一起出去干活的工人明明是100人,可吃饭时,总是少了一人,天长日久,大伙发现,每次少的就是那位“帮助”拉车的小伙子。

桥终于建好了,五板桥板工整规则地架在河面上。小伙子问大家:你们希望这座桥是长长久久,还是十全十美?大家异口同声答:“长长久久!” 说话间,轰隆一声巨响,一块条石掉到了河里,桥面上刚架好的十块石板变成了十块,“九板桥”也因此得名。





九板桥东约6米处,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八年名曰"广福亭"的路亭。路亭占地约10平方米,青砖砌成,形似古代门楼的拱形大门上书"广福亭"。内有供路人休息的鼓形或长条形石凳。亭外有一块重建广福亭的石碑石刻,碑刻大概内容:广福亭是桃村先人为方便途经此地旅客休息或躲避雨风所建,为让古亭永久不朽,村民乐捐重修。







站在广福亭外,我们看到夕阳残照下的桃村,家家升起缕缕炊烟,三两劳作农人踏上九板桥归来。古桥下,沙江河上,一群光脚赤身的童孩在清清河水里自由自在追逐嬉戏,时而从桥墩爬上桥面,来个鲤鱼跃龙门,啪!一声落入水中,水花四溅,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水画。

一座桥,一个亭,一座炮楼,构成了绿水青山,秀美田园桃村多元厚重的历史人文故事,大美桃村。


    关注 平乐原创文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